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9159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求谏 (4)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求 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柬:(束,布裹的包囊)+(大量颗粒物),字形像渣滓留在包囊内,表示用布包过滤,取汁去渣。引申为:挑选、挑剔金文金文篆文解 析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挑选、挑剔。谏,金文(柬,挑选、挑剔)、(言,言说、评论),表示挑剔、批评。造字本义:臣子批评或忠告君王。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求谏课文梳理文章一共有六段,请六组同学的代表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求谏课文梳理章节主要内容第一段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和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唐太宗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第二段阐述

2、君正臣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第三段希望臣下能正确对待劝谏。唐太宗的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求谏课文梳理第四段阐述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第五段从人性的弱点和自身经验阐述纳谏的必要性。认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第六段阐述劝谏要及时。唐太宗认为“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合作探究从求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请小

3、组思考讨论2分钟)提示: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有着以下鲜明的品格:(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课堂练习太宗纳谏阅读练习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

4、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1、下列句

5、子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恒于宫中养饲(恒:常常,平常)B皇后谏曰(谏:进谏,规劝)C诸侯闻之,必轻吾国(轻:轻视、瞧不起)D极有利益尔(益:增加)答案:D“益”应为“帮助、好处”。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翻译为现代汉语。译文:让国君

6、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关键词“使”“以”“闻”“之”,注意句子的结构】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请同学们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参考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骏马,他非常喜欢,常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明天语文课上分享。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