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天工开物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字词等文言知识。2、学习天工开物,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2、让学生讨论分析,本文所涉及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献身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猜一猜导入1、
2、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早晨一片金黄,傍晚绿苗成行。(打一农作过程)2、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何为“四体”、“五谷”)二、背景简介(视频播放):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2、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
3、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3、天工开
4、物简介: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
5、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4、作者简介: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
6、作。三、 预习检测(一)给下列字词注音1、不粘( )者,禾曰秔( ),米曰粳( ) ; 2、粘者,禾曰稌( ),米曰糯( );3、浸数日,俟( )其生芽,撒于田中;4、方语百千,不可殚( )述; 5、待夏潦( )已过,六月刈( )初禾。(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俟( )其生芽,撒于田中 2、 秧过期老( )而长节 3、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4、凡稻旬日()失水 5、六月刈( )初禾 6、则汲( )灌与稻相始终 7、农家勤苦( ),为春酒之需也 8、滋益全无,不足尚( )也 (三)翻译句子,并探究句子的句式特点1、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2、生谷数粒,结果而已。3、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
7、不绝之亩。4、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四、研读稻的内容(一)初读课文,梳理文意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内容,并指出各段的说明方法。1、阅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写稻的种类(总)分类说明,请具体说一说从那几个方面来说明的?第一段介绍水稻的种类。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见下面板书粘性:不粘:秔、粳 粘: 稌;糯功用:糯米酿酒等稻谷的形状:长芒;短芒稻谷的色泽:雪白;牙黄等2、阅读第二段(1)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什么内容?分三个步骤说明水稻的育种分秧的?主要第二段介绍水稻的育种分秧。操作流程:第一步是:湿种(春分前;清明后)第二步是
8、:播种(稻秆麦秸浸泡)第三步是:分栽(干旱洪涝不宜栽;秧田与本田的比例)(2)思考:从这段介绍中,你懂得了哪些水稻栽培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以及一亩秧苗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用数字说明,这些都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3、阅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水稻的内容?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第三段介绍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收获:早熟的:七十天 晚熟的:二百多天 冬季播种的:仲夏收获。(无霜雪,干旱) 夏季播种的:冬季收获。(种在山间:水源不断,长期长,地温低;种在湖边:立夏时播撒高地,待农时。)由此来看,收获和成熟,都
9、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可见农业是一门最为务实的科学,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4、阅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有哪些特殊的品种?早稻和晚稻:通过对比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优势。“高山可插”的旱稻:称为奇迹。香稻:具有香气,专供贵人享用,但产量低,营养少,故为作者所不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崇尚实用,贬抑奢华的可贵精神。(二)合作探究1、完成导学案三个阅读题。(1)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作者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等几个方面来说
10、明稻的种类的。B.在分类说明时,作者特别注意细致的区分。比如,同为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C.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以改变粘性,功用却不变。D.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别被作者冠以著名产地的称号。(2)第二段谈水育种分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湿种”是第一步,不难看出这与南北地域气候、稻种品质的密切关系。B.“播种”是第二步,以稻秆、麦秸包浸之为最重要,这样虽不能防冻,但可以增加养分。C.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关键和独特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不高,干旱和洪涝都可以栽种。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记述了一些水稻栽培技术,其中秧田和本田之比为25:1,是来自生产
11、实践的科学数据。(3)下列推断正确的为()A水稻的收获和成熟,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所以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无关。B.香稻因为有香气,专供贵人享用。尽管产量低,营养少,但作者认为可以推广种植。C.农学是一门最为务实的学问,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D.水稻种植除了避免水旱之灾外,就不再受别的因素的影响了。2、以文本为基础,参考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稻从种子发展成为我们吃的大米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学生讨论展示视频播放)3、稻反映了什么科学思想?稻表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天、地、人)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
12、重视,同时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秧、合理分秧等,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体现了作者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五、发散思维(2019全国卷一)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假若你成为了一名新时
13、代农民,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六、作业: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
14、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2、写一篇科普说明文(300字)第二课时研读治铁的内容一、简介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卷第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出他对传统锻造业的重视。二、朗读三、把握内容(一)阅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
15、原料锤锻而成。运用对比的说明方法。熟铁分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项比较,其成本自然不言自明。(二)阅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第二段介绍用煤和炭炼铁的方法。炼铁所用的炭,以煤炭居多,木炭居少,因用煤炭方便,只有“山林无煤之处”,才用木炭。但木炭比煤炭的火还要炽热。即使用煤炭也专用一种“铁炭”,火焰内聚而不“虚腾”,和做饭用的煤炭看似相同,实则不同。(三)阅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第三段介绍锻铁工艺。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捶打,才能合为一体。而淬火
16、又是其中关键一步,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最后列出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结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冶金方面西学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四、合作探究1天工开物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天工开物一书涉及的农业、工业生产技术近三十种,本课选取的两则,一农一工,颇具有典型意义。首先,宋应星置乃粒于卷首,开宗明义,表现了他的重农思想,这与那些视务农为可耻的传统读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农学,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另外,治铁突出地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
17、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2天工开物在语言上和行文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做“技术百科全书”,在语言上,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是“百科全书”式的。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3小字夹注的妙用。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五、作业完成优化探究中的相关练习-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