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39KB ,
资源ID:229094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0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WORD版含解析.doc

1、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教学重难点 儒道的对立和互补。一、导入:以孔子的话导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教师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

2、而发之于外则为“义”。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高举“仁义”的旗帜,如何去游说诸侯的。(板书课题)二、孟子其人其书 因为学生并非是第一次接触孟子,所以对孟子生平的介绍、孟子其人的思想、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等的掌握,教师都应该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三、 文本内容讲析(1) 疏通字词,翻译全文文章较短,为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学生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应该没问题。(2) 把握文章的章法和语言特点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叟!不远千

3、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重利、直率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答案:仁义。 仁是蕴藏在内的,义是发之于外的 为什么?因为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用铺排手法,破对方观点,先破后立A、 文章的章法:梁惠王问:何以利于国?孟子答:提出仁义,当头挡住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也危险何在?身死国灭!标举仁义,大义凛然!照应开头,首尾呼应!B、 语言特色:善于铺排,句式整饬

4、,语意连贯,斩截痛快!四、文言知识积累A. 读音叟( su ) 庶(sh )人 万乘(shng) 弑(sh)其君 不夺不餍(yn)B.重点字词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然则乡之所谓知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不夺不餍(餍:满足)C. 成语和格言上下交征利 不远千里D.文言句式何以利吾国? 何以利吾家? 何以利吾身? (“何以”介词宾语提前句)E.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其书,了解庄子其人其书;有条件的同学,全文或者部分阅读孟子全书,把握孟子的“义利观”。五、艺术特点1.

5、文章的章法:A.问答式梁惠王问:何以利于国?孟子答:提出仁义,当头挡住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也危险何在?身死国灭!标举仁义,大义凛然!B.首尾呼应2.语言特色:善于铺排,句式整饬,语意连贯,斩截痛快!3.说理方法: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学生学习时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其论证效果。六、拓展延伸问题设计: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相机点拨!)教师明确: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在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上下交征利”,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民犯上作乱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永不满足的私利的

6、追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国家所追求的“利”,也应该符合人民大众的“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甚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忽略道德品质的完善。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同时,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重义”只是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义求利

7、,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在孔孟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追求,使行动失去准绳。在春秋战国时代,犯上作乱多,原因是对私利的追求。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私利理解宽泛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国家集体利益方向大体一致,追求就没错。不过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在人们心目中多指物质利益,同时忽略了精神追求,忽略了道德完善,这样虽有钱,但精神空虚,甚至损人利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学学孔孟对利的理性认识,并适应时代的需要,用道德约束人们对利的追求。七、补充资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

8、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9、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

10、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