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24KB ,
资源ID:229071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07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年高考生物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17 种群、群落(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高考生物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17 种群、群落(含解析).doc

1、专题17 种群、群落1(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A【解析】【分析】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

2、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故选A。2(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ABCD【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

3、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

4、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A正确。故选A。3(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

5、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

6、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AB【解析】【分析】本题以利用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治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过程为情境,培养考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感情。【详解】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

7、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故选AB。【点睛】本题是对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新方法的探索,但需警惕外来物种的潜在危害,不能盲目引种,以免造成新的生物入侵。5(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4)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B绘制种群存

8、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答案】A【解析】【分析】存活曲线是表示种样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法收集: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详解】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

9、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故选A。6(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荷塘

10、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详解】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故选C。7(2020

11、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详解】A、

12、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故选B。8(2020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5月质量检查)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4和t

13、6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型增长曲线;t2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值,t4和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详解】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为S型曲线,A正确;B、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B错误;C、t4和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t4和t6分别为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C正确;D、据图分析,t3时刻之

14、前甲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t2时刻差值最大;t3时刻之后,甲种群的种群增大率小于乙种群,说明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D正确;故选B。9(海南省2020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线上诊断性测试)下列有关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这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都要采用标志重捕法B选取的样方一般呈长方形,样方面积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大小C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D样方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且要计算样方边线上所有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

15、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解】A、动物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弱的采用样方法,A错误;B、样方的性状应该根据选定的地方的地形决定,所以不一定是正方形,B错误;C、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第一次捕捉个数)重

16、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C正确;D、样方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对于压线的个体计数方法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故选C。【点睛】了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易错点是样方法的计数原则。10(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根据下图中显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答案】CD【解析】【分

17、析】群落结构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2、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生物群落

18、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因此该图中所有的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等,而地形、湿度、盐碱度等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B错误;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C正确;D、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CD。11(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26)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

19、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调节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为什么?_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生物措施有_。【答案】(1)环境容纳量 外源性 (2)草本 未发生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3)施用除草剂 生物防治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

20、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被另一个群落类型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字母S,又称“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详解】(1)种群的S型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新杂草种群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能够调解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

21、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2)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从上往下看有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杂草属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该农田生态系统新生了一种杂草,但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群落未发生演替。(3)要控制该杂草种群的密度,除了人工拔除外,还可进行化学防治,如施用除草剂(化学试剂),也可使用生物方法,如生物防治(如其它生物捕食)。【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及防治、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等,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较熟悉,且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做到知行

22、合一。12. (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某河流生态系统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吸引了一些外来物种在此“安家落户”。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生物进行了跟踪调查。下图甲为某种肉食性鱼类迁入后种群数量与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两种不同鱼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对河流中A、B两种鱼类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可采用的方法是_,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时需注意_。根据图乙,若A、B两种鱼类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则_最有可能为被捕食者。(2)图甲所示的鱼类应为图乙中的_(填“A”或“B”),图甲中2对应图乙中的_(字母表示)点。(3)人们发现该肉食性鱼

23、类味道鲜美,若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获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被捕捞后保持在图甲中_水平,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答案】(1)标志重捕法(2分);标记不可易脱落,不可过于醒目,不影响生物的正常活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分);A(1分)(2)B(1分);b(1分)(3)2(1分);增长型(2分)【解析】(1)鱼类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因此对河流中鱼类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应采用标志重捕法,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时需注意标记不可易脱落,不可过于醒目,不影响生物的正常活动。图乙可看出,若A、B两种鱼类为捕食关系,A种群数量明显多于B种群,因此A最有可能为被捕食者。(2)图甲所示的鱼类种群

24、数量为“S”型增长,应为图乙中的B,图甲中2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应对应图乙中的b点。(3)若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获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被捕捞后保持在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对应图甲中2水平,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13(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月考)赤腹松鼠是植食为主的树栖啮齿动物,常破坏林木的树皮,是主要的森林害鼠。为了防治赤腹松鼠对人工林的危害,四川洪雅林场的技术人员用PVC软管制作毒饵站,并对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的效果进行研究。(1)洪雅林场的赤腹松鼠构成了生态学上的一个_。为了研究对赤腹松鼠的防治,技术人员需要调查赤腹松鼠_,来评估防治的效果。(2)

25、利用投放毒饵来防治赤腹松鼠对林木的危害,其生态学的原理是_。(3)在进行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危害效果的研究中,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从毒饵站和饵料两个方面分别需要考虑的是_。样地总使用毒饵袋数/袋无毒饵料取食数(率)投放毒饵前投放毒饵后3月4月5月6月7月9月12月A110018(18%)3(3%)2(2%)2(2%)0(0%)2(2%)3(3%)A210023(23%)2(2%)4(4%)3(3%)0(0%)2(2%)2(2%)B120071(355%)2(1%)1(05%)1(05%)0(0%)2(1%)0(0%)B220058(29%)3(15%)3(15%)2(1%)1(05%)1(0

26、5%)5(25%)C20043(215%)54(27%)58(29%)30(15%)18(9%)38(19%)42(21%)表:毒饵投放前后各月各样地无毒饵料取食数(率)(4)技术人员在林场内选取5块样地,其中4块防治样地,编号为A1、A2、B1、B2(A样地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B样地每公顷安装8个毒饵站),以及1块对照样地,编号为C。样地在投放毒饵前后需要投放无毒饵料并记录取食数,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无毒饵料取食情况的结果如上表,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5)基于此项研究,请为该林场未来的赤腹松鼠防治工作提出一项具体的措施。_。【答案】(1)种群 防治前后的种群密度(数量) (2)提高死亡

27、率 (3)毒饵站位置、构造;饵料颜色、气味、味道 (4)通过无毒饵料的取食来反映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 毒饵站可以显著降低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 (5)可以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来防治赤腹松鼠危害 【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减小。【详解】(1)洪雅林场的所有赤腹松鼠构成一个种群;要评估防治赤腹松鼠的效果,可调查防治前后该种群的密度(数量),进行比较。(2)防治赤腹松鼠对林木

28、的危害,需降低赤腹松鼠种群的密度,利用投放毒饵可增大该种群的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的密度。(3)进行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危害效果的研究中,毒饵站位置、构造,饵料颜色、气味、味道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需排除这些无关变量的影响。(4)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样地每公顷安装的毒饵站数量,因变量是无毒饵料取食情况。投放毒饵前后在样地投放无毒饵料,目的是通过无毒饵料的取食来反映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分析表格数据,A、B样地与C样地比较,可以看出毒饵站可以显著降低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A样地与B样地比较,可看出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5)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为了降低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可以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来防治赤腹松鼠危害。【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结合实验思路及所学相关知识,灵活运用解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