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说理技巧2、掌握孟子散文特色【重点难点】 理解和把握孟子艺术的特色【整体感知】1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问政: 第二部分(第 段):议政: 第三部分(第 段):议政: 2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3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小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5归纳文章主旨 6总结本文的特点。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特色鲜明。 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当堂检测】 梁惠王曰:“
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没有词类活用或者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
4、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 3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 译: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