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诵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课文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思想。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理解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想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回顾旧知4.一读:教师(配乐)范读
2、第2、3自然段,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5. 二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6.提出问题(1)作者在第2段记游的过程中都去了哪些地方?(2)前后洞有哪些区别?运用哪种表现手法?在文章的结构上作用有什么作用?(3)作者游洞出来后为什么会有悔的心情?7.三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学生带问题找答案。8.提出问题(1)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些条件起决定作用?(3)合作探究:请在第二段的记叙中找出与第三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句子。得出“要有志”的结论。9. 王安石游有所得,请谈谈你的学有所得。10.作业布置: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周记中。10.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有所 前洞/ 志 尽 游 悔叹 力 志 后洞 / (得) 物 / 无 悔 记(事)议(理) 教学反思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