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一、教案背景 1.上课对象: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查出自己姓氏的来源,以便课上交流。(2) 搜集自己姓氏的历史文化名人。二、教学课题 本课旨在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1.了解有关姓氏的知识以及中国姓氏的形成方式和发展脉络。2.引导学生对姓氏文化现象进行思考,探究姓氏背后的文化底蕴。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4.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三、教材分析本课从姓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对姓氏文化与寻根问祖现象进
2、行思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本课从姓氏入手,引导学生寻根问祖,热爱祖国的文化。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课型。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探究内涵。教学重点: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教学难点: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在百度中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学生课前查阅有古代姓和氏的资料。四、
3、教学方法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步骤(一)分析姓氏源流导入: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有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
4、”,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二)探讨姓氏的起源 由张澍姓氏寻源说起。 “参天之树,必有其源;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个生命的个体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是让你骄傲的,也有可能是让你羞愧难当的。 展示秦涧泉和孔庆东的图片。(三) 百家姓初探 提问:1.百家姓中人口最多的姓氏哪个? 2.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头? (四)探究“姓”的来源 1.“姓”的来由: 从“女”从“生”
5、,由此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氏”的来由: “氏”的本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配拥有有氏。由此可见“氏” 本是用来区别“贵贱”。 3.姓氏的发展 姓和氏的区别 :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称氏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氏;称姓区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姓氏的融合: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
6、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4.“姓”的几种来源介绍 5.总结姓氏的来源(五) 学生活动:。同学们展示自己姓氏的来源。(六)、寻根问祖,探究延伸。 1.知道了自己血脉的来源,那你能说说自己家族血脉中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名人嘛? 2.从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表现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自己家族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豪感,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问题:近年来,社会上流行寻根祭祖活动(建祠堂、修祖坟、修族谱、宗亲会等),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附板书设计: 姓 氏 分 途 合 一 姓氏 教学反思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文化课,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自主讨论中探究文化内涵。通过学生的自主赏析和探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分析到位。由正反两面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