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741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 .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国际联盟的性质;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国际联盟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国际联盟的评价问题探究理解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苏俄外交取得了积极成果;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局面。但在国际关系领域也暗藏着危机 苏俄的和平外交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和平外交成果苏俄实行和平外交的原因评价苏俄和平外交的意义问题探究洛迦诺公约的签署洛迦诺公约的基本内容签署洛迦诺公约的原因洛迦诺公约的签署对德国的意义问题探究问题比较非战公约的签订签订非战公约的原因;非战公

2、约的基本内容非战公约的进步作用对非战公约的评价问题探究 问题比较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难点 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中的4个目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包括国际联盟的活动、苏俄的和平外交、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第一目和第四目涉及全球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第二、三目涉及欧洲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以帝国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和平体系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建立起来。作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工具,国际联盟于1919年成立。此后,为了调整欧洲各国之

3、间的关系,欧洲国家于1925年签署了洛迦诺公约,使欧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在国际联盟的组织下,1928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此外,在20年代,苏俄也力争改变自己在世界上的孤立处境,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利用参加1922年热那亚会议的机会,与德国缔结了拉巴洛条约。这一系列事件的相继出现,奠定了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和平局面。 本课内容较多、也显得较为零碎,但如果以国际关系作为主线,可以找出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建议教师适时地综合采用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就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一段说明性文字和提问组成。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饱受

4、痛苦,战后人们渴望能够建立起根除战争、保持持久和平的国际体系,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提出了各种主张。其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大战后期的“十四点原则”中提出的建立国际联盟最为著名。威尔逊在巴黎会议上也为建立国际联盟尽了最大努力。当然,威尔逊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持久的世界和平,而是企图利用美国的经济实力、通过控制国际联盟,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对此,引言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国际联盟是不是真的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呢?”建议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问题,也可以另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课本简要地介绍了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以及对它

5、的评价。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1国际联盟的性质。本段课文中,描述国际联盟性质的一句话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国际联盟建立的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它的建立者和主导者:“由战胜国建立”;第三,它的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本段课文的后两句话说明了国际联盟产生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即20世纪初“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以及在国际联盟盟约中体现的基本宗旨如维护世界和平、实行集体安全等,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2国际联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活动。在此期间,国际联盟在恢复战后的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举例

6、来说,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就包括组织缔结了1924年的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等。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国际联盟所属的卫生、劳工、交通运输、处理国际难民的机构或组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3对国际联盟的评价。虽然国际联盟的工作在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它的最主要工作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却没有取得成功。它之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在英国和法国的控制下,国际联盟成为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工具,中小国家在国际联盟中没有决定权。第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也使国际联盟无法制止侵略战争。这是因为国联盟约规定在形成决议时需要通过“全体一致”的同意。这就使制裁侵略者成为空话。国

7、联提出的一些裁军计划,也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泡影。因此,到了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推行绥靖政策,国联也成为它们推行这一政策的工具。最初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国际联盟,最终没能够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目“苏俄的和平外交”,主要说明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和平外交及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本目内容是编者认为有必要增加而出现的,并非学习重点。 1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提出。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其突出的事例就是在前面课文中出现的和平法令。虽然苏俄有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良好愿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

8、特别是在国内战争时期却无法做到。 21924年的热那亚会议。在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俄经济开始恢复,同时也力求打破外交上的僵局。1924年苏俄代表团参加了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国际经济会议,初步改变了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虽然在这次会议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但在会外,当时国际地位和处境基本相同的苏俄同德国缔结了拉巴洛条约。这是一项对双方来说都平等的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在法律上互相承认,恢复外交关系;双方放弃战争赔款;发展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这一条约以缔约双方的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为基础,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这是苏俄早期外交取得的一次重大成果。 第三

9、目“洛迦诺公约的签署”,包括洛迦诺公约签订的背景、内容及对它的评价。这是本课另一个学习重点。 1.签订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德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延续。本来,凡尔赛和约已经对法德关系的处理做了比较明确的、有利于法国的安排,但这一和约也引起了德国人的普遍不满。一战后建立的德国魏玛政府对执行凡尔赛和约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例如在赔款问题上尽可能地延期支付等。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在1923年1月,以德国故意不履行战争赔偿责任为借口,派军队暂时占领了德国重要的煤和钢铁基地鲁尔地区。然而,法比的占领引起了德国方面更强烈的反应。德国政府支持鲁尔地区的德国人以和平方式抵制占领,并暗中向这些德

10、国人发放津贴。法国的设想本来是以鲁尔地区的煤炭、铁矿石来补偿德国拖欠的赔款,没想到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不仅支付了巨额的占领费,而且在国际上陷入了孤立地位。 2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法国、比利时占领鲁尔的结果,促使法德关系出现了转变。在英国、美国等的斡旋下,法比军队于1924年11月撤出了鲁尔地区。在法国国内,主张对德和解的一派也逐渐占据上风。1925年出任法国外交部长的白里安坚决主张和解,结束对抗。德国政府也给予积极响应。 1925年10月516日,德、比、英、法、意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瑞士的洛迦诺举行会议。会议16日草签了洛迦诺公约。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署了这一公约。 洛迦诺

11、公约是一系列文件的总称。它包括一个议定书和六个附件。议定书宣布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寻求战争及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六个附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课本“资料回放”中摘引的德、法、比、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它规定:维持德法、德比边界现状,遵守凡尔赛和约中有关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如有一方发动侵略,英意应立即援助受到侵犯的一方等;还有德法仲裁条约、德比仲裁条约、德波仲裁条约、德捷仲裁条约4个仲裁条约;以及与会国就对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的解释致德国代表的联合照会。此外,在这次会议期间,法国为了安抚自己的盟国,分别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法波相互保证条约和法捷相互保证条约,但这两个文件不归入洛迦诺公约之中。 3对洛迦

12、诺公约的评价。洛迦诺公约的签署,对德国十分有利,完全改变了德国的战败国地位。在此基础上,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1926年9月加入了国际联盟,后来又成为其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此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限制也被一一打破。这一公约缔结后,法德关系得到改善,但法国不得不与德国平起平坐,对等地承担义务,而不能像以前一样站在战胜国的地位压制德国。英国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即建立以欧洲大陆两强的相峙局面来发挥自己从中平衡制约的作用,扶持德国抑制法国就是这一英国传统外交的体现。但应该指出,在洛迦诺公约达到了各方面利益暂时妥协的基础上,在欧洲大陆这一当时国际关系的热点地区出现了

13、比较稳定的和平局面,这对当时世界局势的稳定有益,它成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稳定和繁荣只是暂时的、相对的。 第四目非战公约的签订,包括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其主要内容和对它的评价。本目内容较好理解,主要把握对它的评价。 1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洛迦诺公约签署后,法国朝野普遍出现一种失落感,不仅感到本国地位的相对下降,而且觉得不安全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法国人在对欧洲其他国家失望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此时已经担任法国总理的白里安在1926年7月向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凯洛格提出了一项建议,即两国缔结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摒弃战争,和平解决彼此间

14、的一切争端。但美国的想法却与法国截然相反。美国出于避免卷入欧洲纠纷这一自华盛顿总统以来的传统做法以及提高美国国际地位的考虑,在没有同法国事先商量的情况下,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出照会,提出缔结一项多边的非战公约。这一提议很快为各主要国家接受。 2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非战公约的全名是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根据其发起人的名字,它也被称为“凯洛格白里安公约”。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署了这一条约。它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以后,各个国家陆续加入,到1933年,共有六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加入这个公约。 3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15、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的方面。从短期看,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长期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也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它也成为二次大战结束后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的法律依据。第二,尽管签署非战公约的国家众多,但它并不能带来世界的持久和平。在公约创立之初,英国、法国等国就对公约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以种种借口摆脱公约的制约。30年代,法西斯国家并没有因为受到非战公约的约束而不发动侵略战争,签署非战公约的弱国、小国

16、也没有受到公约的保护。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虽然签署了非战公约,却很快发动了对非战公约签字国中国、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因此,寄希望于一纸条约就能够制止侵略、维护持久的世界和平,完全是一种空想。 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在讲授和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够注意到本课内容与其他课之间的联系。本课内容虽多,但也并非与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没有任何联系。第一目“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与本书第二单元第2课第三目“国际联盟的建立”为前后衔接的关系,在以后第三单元第3课第一目“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中也提到了国际联盟。第二目苏俄的和平外交,既可以联系本书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目“协约国阵营的变化”中有关俄国十月革命、俄国退出世界大

17、战和其中的“资料回放”和平法令等内容,也可以联系学生在历史必修、中学到的有关俄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方面的内容。至于第三目“洛迦诺公约的签署”的有关内容,更与第二单元第1、2课的内容直接相关,在此不一一赘述。随之而来的第四目“非战公约的签订”则与前一目密切相关。将不同的知识点编织于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之中,学生既便于理解,也容易记忆。而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则对学生终身有益。 2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的内容,结合他们已经掌握的有关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或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请教师解答或由同学通过讨论产生答案。教师也可以通过一系列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这

18、段历史的问题。如“怎样评价国际联盟的活动?”“苏俄为什么要在20年代开展和平外交?”“洛迦诺公约的最大受益者是谁?”“非战公约是否能够制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等等。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出发点,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历史表象下的真实情况,深入地分析和比较一些历史问题。但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教学难点上的点拨作用,是本课教学能够成功的关键。 3教材最后出现的“学思之窗”,先引用了非战公约第1、2条的有关内容,然后提出了问题:“通过了解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谈一谈如何认识它的历史作用?”建议让学生先读后议,除了理解这段资料的字面含义外,还要考虑在这一

19、公约的背后隐藏的东西,如“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签署的非战公约为什么没有能够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其原因何在?”以便为下一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内容做一铺垫。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法、问题探究法、问题比较法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安排。本课中的“历史纵横”栏目“国际联盟的会员国”作为辅助的阅读材料,不做要求。 (1)开始时,教师在书写本课标题后,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下本课的题目“维护和平的尝试”,然后希望学生根据自己已经了解到的情况,想一想“一次大战结束后,人们为什么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出现了哪些历史事件和重要成果

20、?”“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是否取得了成功,为什么没能成功?”以导入新课。或者让学生先读一下本课的导言,借助引言中的提问,导入新课。第三种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借助本课中的第一个表格一些国家加入国联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在第二单元第2课学过的内容,想一想并回答国际联盟是哪一年成立的?表中的这些国家为什么比较迟才加入国际联盟?进而导入本课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适合的导入方法,而不只限于在以上三种导入法中选择一种。 (2)在学习第一目“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国际联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它在20年代有哪些活动?如何评价这些活动?如何比较全面地评价国际联盟?等等。也可以把国际联

21、盟与联合国做一个初步的比较,得出联合国从国际联盟的失败中汲取了经验教训的结论。总之,要将本目的问题放到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鼓励学生发展扩散性思维,不限制于教材现有的内容和结论,将这部分内容讲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好本课的另一个关键之所在。针对本目内容比较多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材料(见案例一)。 (3)在学习第二目“苏俄的和平外交”时,教师应先联系以前学生曾经学过的知识,以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的和平法令作为引子,将学生引导到如何理解和评价苏俄的和平外交的角度上。除了可以引用著名外交家、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相当于外交部长)契切林的话之外,还可以补充列宁对出席热那亚会议的苏俄

22、代表团讲的一段话(见案例二)。 (4)在学习第三目“洛迦诺公约的签署”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二个问题,如“凡尔赛和约做了哪些与法德两国有关的安排?对谁有利?”等,让学生回顾或讨论上几课学过的内容,待知识基础巩固后,再引入新的内容。也可以以本课的第一个表格一些国家加入国联的时间为引子,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在一次大战中战败的德国为什么能成为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吗?”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和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需要教师讲解,建议讲清楚以下几个重点问题:第一,签订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包括因战争赔款问题引发德法矛盾的激化、法比占领鲁尔的失败和英国、美国的介入;第二,洛迦诺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凡尔赛和约规定的

23、德法、德比之间的边界,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第三,洛迦诺公约的意义和影响,包括德国国际地位的恢复等。在讲解本目时最好能够展示一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地图,以理解洛迦诺公约在对待德国西部边界与德国东部边界问题上的不同,为以后有关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留下铺垫。 (5)第四目“非战公约的签订”的学习方法,与上一目基本相同。在教师认为学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可以对该公约做如下的分析:一方面,非战公约作为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同签订的国际公约,有一定的进步作用。首先,它第一次正式宣告在国家关系中放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约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其次,它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

24、础,这成为二次大战后成立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另一方面,非战公约对实现世界和平没有规定任何明确的责任,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提出了自己的保留条件,由它们自己来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来实行所谓的“自卫”。后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更使这一公约成为一纸空文。 在教师做了有关的讲解之后,学生再解答本课的“学思之窗”也就不太困难了。当然,教师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先围绕“学思之窗”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再由教师做以上的讲解。至于采取何种方法或不采取何种方法,完全因学生、课时等具体情况而定。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叙述国际联盟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它的27年的活动做一归纳:

25、从1920年1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到1946年4月宣布解散,我们可以把国联的活动分为五个阶段:(1)19201924年,国联既没有可以运用的实力,又没有足够的声誉,它的工作面临种种困难。但它还是在建立欧洲秩序、恢复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卫生、难民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作用。(2)19241929年,是国联的上升时期,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裁军以及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3)19291939年,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局势严重恶化。面对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等控制下国联在处理国际重大争端问题上力不从心甚至无所作为,它的缺陷暴露无遗,地位大大下降。

26、许多国联成员国纷纷退出国联。(4)1939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已经名存实亡,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联合国诞生以后,1946年4月国联召开最后一次大会,正式宣布解散。然后还可以留下思考题:想一想联合国与国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让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比较。当然,如果时间不够,这个题目也可留给学生在课下去思考。 案例二 在讲述第二目“苏俄的和平外交”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投影或计算机展示以下文字材料: 在苏俄代表团出发之前,列宁向苏俄代表团成员谈了参加这次热那亚会议的目的和任务。他说:“我们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我们要做生意,他们也要做生意。我们希望

27、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他们希望做有利于他们的生意。至于斗争将怎样展开,这就要看我们外交人员的艺术了”“如果在那里,我们的对方很识时务,不过分固执,那就通过热那亚会议达到这一点,如果他们硬要固执,那就在会外达到这一点。不管怎样,我们一定会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列宁让苏俄代表团“以商人的身份”参加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这对苏俄有什么好处?列宁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一目的最后是否达到?如果课上时间不够,这两个问题也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考。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通过了解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谈一谈如何认识它的历史作用? 解题关键:历史作用。 思路引领:对非战公约做两方面的评价。 答案提

28、示: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它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主要的法律基础。然而,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笔。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战争,使非战公约变成了一纸空文。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国际联盟为什么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解题关键:没有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思路引领:国联盟约规定中的缺陷,裁军成为空谈,对法西斯侵略者的姑息和

29、纵容。 答案提示:根据国联盟约,国联大会的决议,除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这一规定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也成为了空谈。特别是在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2洛迦诺公约签订后,英、法、德在欧洲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题关键:洛迦诺公约签订后,欧洲三个主要国家地位的消长。 思路引领:英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仲裁者、法国的地位下降、德国的地位上升。 答案提示:请参考本课“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有关部分。 二、学习延伸 1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英法两国参加非战公约的最主要保留条件是什么? 答案提示:英国提出的保留条件,是保持自己在某些特定地

30、区的“自卫”权。法国提出的保留条件,则强调只要有一个国家破坏了和平,其他国家也自动取得了交战的权力。 2英法等国对非战公约提出保留条件的实质是什么?而它们各自的借口又是什么? 答案提示:在它们提出的保留条件来看,英国是为了保持对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权,不许其他国家插手英国的势力范围。其借口是“这些地区的繁荣与完整”,对英国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而法国考虑得更多的是如果德国发动战争,自己不能受制于非战公约,而要行使所谓“合法的防御权”即交战权,其借口是不能与“法国以前在国联盟约、洛迦诺协定(即洛迦诺公约)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相抵触。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31、国际联盟盟约(节录) 第五条(一)除本盟约或本条约(指凡尔赛和约)另有明文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各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 (四)联盟任何会员国,如违犯联盟盟约中之一项,经出席行政院所有其他联盟会员国之代表投票表决,即可宣告将其开除出盟。 拉巴洛条约(节录) 第一条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彼此同意放弃它们对于因为战争而担负的费用以及因为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

32、 第二条德国放弃其对俄国主张目前为止由于对德国国民或其私权以及德国及各邦的权利适用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法律和措施而可能产生的要求,以及可能由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或它的代表人对德国国民或其私权所采取的其他措施而产生的要求 第三条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和领事关系应予立即恢复。 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相互保证条约(节录) 第一条缔约各方应个别地或集体地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以及上述条约关于非武装地区的规定得到遵守。 第二条德国和比利

33、时,同样德国和法国相互约定双方彼此不得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彼此不得诉诸战争。 第三条考虑到各自根据本条约第二条所承担的义务,德国和比利时、德国和法国相互约定对使它们发生分歧的一切问题,不论其性质如何,如不能通过正常外交途径予以解决时,应通过和平方式予以解决。 非战公约(引言部分) 相信坦白地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借使现在各国人民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可以永垂久远; 深信各国彼此间的关系的一切改变只能通过和平方法并且作为和平及有秩序调整的结果实现,此后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作为手段来谋求增进其国家的利益,不得享受本条约给予的惠益; 希望世界一切其他各国从它们的榜样得到鼓励,共同

34、参加此种基于人道的努力,于本条约生效时立即加入,将各国人民纳入本条约的仁慈条款以内,由是联合世界文明各国共同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2课文注释 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国际组织的建立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日益国际化的结果。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邮政、电报的发达,以往彼此隔离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有了加强联系的必要和可能,于是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开始出现国际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帝国主义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与这种国际化倾向的发展相伴随的是各种多边性国际问题的增多,这样就导致了各种多边性国际会议的频繁举行和世界历史上最初

35、的一批国际组织的诞生。一般说来,早期出现的这批国际组织基本上是以解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某些问题为宗旨的民间组织。至于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则出现得比较晚。到20世纪初期,国际组织的发展更快了,从18401914年总共建立了大约500个国际组织,而19101914年的短短几年间就建立了212个国际组织,其中192个是非政府间的,20个是政府间的。从19世纪初国际组织开始出现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这是国际组织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国际组织的职权范围比较狭隘,参加者也较少,然而这类组织的出现却标志着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它为国际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

36、验和教训。可以这样讲,没有早期的国际组织,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国联。 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各种国际组织广泛发展的结果,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世界的大分裂,也是世界的大合作。为了在激烈的流血冲突中取得胜利,交战双方都加强了本集团内部的联合行动。战时的这种联合也就为战后的组织奠定了心理基础。它们似乎已证明:有效的国际合作不一定需要创立一个国内政府发号施令的权威组织,只须各国代表聚集一起,互相交换意见,在尊重各自立场的基础上协调彼此的政策即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它自己的特殊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关系中早已存在的向心倾向。 更为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为国联的建立准备了舆论

37、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到那时为止世界上流血最多,代价最大的一场恶战。在短短四年多的战争中,战死的人数是17901913年这123年间所有的大战争中战死的总数的两倍多。至于经济上的损失,更是难以计数。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它也深深地教育了各国人民。于是,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越来越高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战争尚在进行的时候,交战国和中立国中的一部分具有和平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人士就已开始设计一种能够防止战争再次爆发的方案。四年战争期间出现的这类方案多达50多种。尽管这些方案五花八门,但要求建立一种国际机构以防止战争再起则是其共同点。在此情况下,协约国集团的统治阶级认识到,

38、要把战争进行下去,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口号,只是简单地重复击败德国才能建立持久和平的调子显然已经不够了,“还需要说服人民,胜利之后跟着要迅速改革那种把战争的灾难意外地加在他们身上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渴望和平的情绪才能支持他们坚持战斗和工作直到最后关头。”因此,到了战争后期,协约各国政府内部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始研究组织国联的问题。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总统在他那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中以官方的名义正式提出了建立国联的问题。正如国联的设计者之一、曾任英国外务次官、封锁大臣的罗伯特塞西尔爵士所说:国联是舆论的产物。 当然,国联的建立并不完全是迫于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一个国际组织,

39、通过它来“和平调整”各国之间的争端,防止战争再起,防止打乱刚刚建立起来的战后世界新秩序,这也符合战胜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和平不仅意味着既得利益的巩固,而且还意味着可以利用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继续获取更多的利益。 还值得指出的是,国联是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尽管在十月革命前建立国联的问题就已经提出,并且已经草拟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这时各国政府实际上尚未认真考虑这类方案。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与旧式帝国主义外交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社会主义对外政策原则。这些新原则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对战后的国际关系发生了

40、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战胜国不得不适应形势,改变手法,寻找一种其名誉尚未受损害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在表面上接受一些深得人心的国际关系准则。 国联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建立国联的过程中起了组织者的作用。对此,我们不应否认,但应该指出,我们绝不能把国联的建立完全算在威尔逊个人的账上,因为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容易导致对国联作出不公正的评价。 当然,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国际化的发展,一方面,国际关系中的向心倾向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所引起的离心倾向也在发展。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想给国联打上自己的印记,

41、把它变成自己的某种外交工具,这样一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就决定了国联建立以后整个活动的复杂性。 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联盟 按照盟约的规定,国联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在这方面它究竟做得如何呢?通观20年代国联所处理的各种冲突,可以看出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这些冲突绝大多数发生在欧洲地区,国联很少处理涉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问题;第二,多数冲突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或巴黎和会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在解决的过程中往往是协约国大使会议与国联同时插手。在这种时候,国联要么是替大使会议收拾残局,要么是充当它的助手;第三,有些与战胜国帝国主义利益牵涉较多的问题,它们则根本不愿国联插手;而宁愿交大使会议处

42、理,因为那里没有小国代表,它们便于讨价还价。即使有些问题国联处理了,但往往也是以有利于它们的方式解决的。例如,1923年8月底,墨索里尼政府以阿尔巴尼亚边界划界委员会中的意大利委员在希腊境内被暗杀为借口,派遣强大的舰队进攻希腊未设防的科孚岛,并占领了该地。希腊将此事提请国联解决,但意大利否认国联有权处理这个问题,并威胁说,如果国联处理这个问题它就退出国联。这是对国联的公然蔑视。但意大利的立场得到了法国的支持,法国想以此换取意大利支持法国占领鲁尔。尽管国联中的小国对意大利的行为极为不满,但行政院在意大利的压力下竟同意将决定权交给大使会议。这样,问题最后由大使会议以有利于意大利的方式解决了。国联在

43、大国的压力下屈服了;第四,与帝国主义大国利益牵涉较少的冲突,国联能起一定的作用。20年代国联处理得最成功的案件是1925年10月发生的希腊与保加利亚之间的纠纷。当时两国军队在边界上发生了冲突,希军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进攻,逼近了保加利亚城市彼得里奇。但由于国联的及时干预,希腊撤退了军队,战斗停止了,危机消除了。除了希保纠纷外,国联在芬兰和瑞典关于亚兰群岛归属问题、波兰和立陶宛关于默麦尔地区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争端中都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 总之,国联建立后,为维护和平的确采取过一些措施,在一些问题上也取得了某些成功,防止了一些冲突进一步演变为战争,或者使已经爆发的战争停止下来,因此,它并非仅仅是“标

44、榜和平”。然而国联在20年代的整个活动也表明,它远未完成盟约所赋予它的任务,它并不是人民曾经寄予了很大希望的那样一个组织,在20年代,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凡尔赛和约为基础的战后世界新体制,它实际上成了战胜国帝国主义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 列宁关于苏俄代表团出席热那亚会议的方针 1922年1月8日,苏维埃政府宣布接受出席热那亚会议的邀请,并着手积极为会议做好准备工作。 列宁提出为排除帝国主义支持反革命势力派代表参加会议的可能,必须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统一战线。1922年2月2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主持的俄罗斯、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布哈拉、格鲁吉亚、乌克兰、花拉子模和远东共和

45、国等9个苏维埃共和国的全权代表会议。会议签署一项协定,授权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在热那亚会议上保护其他8国的利益,代表他们缔结或签订会议可能达成的一切协议。 列宁提出了关于苏俄参加热那亚会议的方针和策略。他把出席热那亚会议看作是实行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原则的一次重大实践活动,看成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反苏营垒的一次极好机会。列宁分析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好战派与和平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对不同类型的国家与人物采取不同的策略。 苏维埃俄国经历了4年多战争,事实上已经证明,它生存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可能的。列宁认为,这在经济方面也是同样可能的

46、。他说:“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策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就是迫使他们走上同我们往来的道路的全世界的共同经济关系。” 在热那亚会议上,苏俄代表团重申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必要性。代表团的声明指出,“俄国代表团在坚持共产主义原则观点的同时,认为在当前这个旧的社会制度与正在成长的新的社会制度有可能并存的历史时代,代表这两种所有制体系的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普遍的经济复兴是绝对必要的”。苏维埃政府强调,它们准备以商人的身份出席会议,是来做生意的,苏维埃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是绝对必要的。 苏俄还分析了与会者的态度,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采取相应的方针措施。 当时

47、,各资本主义国家按其对热那亚会议的态度,可区分为三派。第一派是协约国中的英法等大国。它们企图通过会议达到从经济上奴役苏俄的目的。它们成立了一个由大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伦敦炮制了一份“复兴俄国”的纲领,它实际上是戛纳纲领的具体化,如要求苏俄偿还180亿金卢布,赔偿被没收的外国企业损失,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等等。但是帝国主义的反苏统一战线也不牢固,它们各怀私利,分歧很大。英国期望同苏俄扩大经济关系,法国则坚决要求苏俄偿还一切债务,并威胁苏俄,如不承认戛纳决议,就进行新的武装干涉。 第二派是协约国中的中小国家及战败国。它们希望会议成功,好与苏俄发展贸易关系。特别是德国,它期望能加强苏德关系

48、以抵抗凡尔赛和约的压力。 第三派主要是资产阶级和平主义者,他们大多是资产阶级的名流、政客以及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他们主张恢复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取消一切债务,以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希望会议通过几项和平主义的建议。这一派人物在公众中有较大影响。 根据上述影响,列宁提出如下具体的策略: 列宁首先强调,苏维埃俄国出席热那亚会议的代表团,为了争取资产阶级和平主义者,它的“纲领应当是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的”,应建议普遍裁军、禁止使用毒气等。他认为苏俄参加会议的政治任务之一,就是要使资产阶级阵营中和平主义者这一翼从他们整个阵营中分化出来,希望同他们不仅达成贸易协定而且达成政治协议。 在对待协约国的戛纳条款问

49、题上,应利用英法的不同态度加以拒绝。法国坚持要苏俄在会前承认戛纳条款,而英国认为不必以此作为参加会议的先决条件。但对第1条条款,即关于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内经济生活体系及管理制度强加于别国的提法,可加以利用,以解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的原则,但要回避承认条款。如协约国提出最后通牒,就应提出,苏俄可以偿还旧债,但协约国必须赔偿外国武装干涉给苏俄造成的损失。关于新经济政策方面,列宁指出,可以对资本家再作让步,给他们租让优先权,但原则是坚定的,不能做有损于苏维埃俄国主权的事情。 在对待德国的问题上,列宁认为,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国,它不会甘心于

50、战败国的地位,一定会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因此,同德国签订某种协议,以便打破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封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签署洛迦诺公约的背景 凡尔赛和约缔结后,战胜国同德国的关系仍然紧张,在赔款和安全问题上,法德的矛盾尤为突出。按照凡尔赛和约,战胜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领土。1921年3月,战胜国又占领了位于莱茵河右岸的三个德国城市。1923年1月,法比出兵鲁尔,法国官方人士公然策动莱茵地区脱离德国的分裂运动。1924年12月,协约国宣布延期自莱茵河左岸北区撤出占领军,而按和约规定,本应于1925年1月撤出。这些都使德国感到自身的安全没有保障。1924年,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德法在赔款

51、问题上的矛盾缓和,安全问题便被提上德国外交的日程。 法国深知德国一旦治愈战败的创伤,就可能起而复仇。为了防止德国的强大,它一方面想凭借集体力量钳制、遏制德国,为此同比、波、捷、南等中小国家结成了同盟,但因为没有得到英国的保证,这些同盟的作用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对德国进行军事制裁,占领鲁尔是制裁的顶点,但这种高压政策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24年上台的埃里奥政府主张从鲁尔撤出占领军,改善同德国的关系。1925年就任的法国外长白里安坚决主张和解,结束对抗。于是,德法两国都开始调整政策。 这时的英国对欧洲政策,也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英国既希望法国边界的安全得到保证,又不希望这会驱使德国同苏

52、联接近;第二,英国同样也不愿意看到出现法国在西欧称王称霸,希望限制法国,保持法德之间的均势。权衡利弊后,英国决定促成法德的和解。道威斯计划通过后,1924年11月和1925年8月,外国占领军相继撤出德国的鲁尔和莱茵河右岸的三个城市。1925年10月,洛迦诺会议正式开幕。 洛迦诺会议 1925年10月516日,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瑞士的洛迦诺举行会议,讨论调整相互关系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法国外长白里安、德国总理路德和外长斯特莱斯曼以及比利时外交大臣、波兰外长、捷克斯洛伐克外长、意大利驻国际联盟代表等。墨索里尼也曾与会。洛迦诺公约10月16日在会议上草签后,12月1

53、日在伦敦正式举行了签字仪式。 洛迦诺公约包括一个议定书和六个附件。议定书宣布,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寻求避免战争及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六个附件可分为:(1)关于德国同西部邻国关系的三个条约:德法比英意相互保证公约、德法仲裁条约、德比仲裁条约。(2)关于德国同东邻关系的两个条约:德波仲裁条约、德捷仲裁条约。(3)与会国就对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的解释,致德国代表的联合照会。会议期间还缔结了法波相互保证条约和法捷相互保证条约。洛迦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安全保证问题。 德法比英意相互保证公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是洛迦诺公约中最重要的一个。它的主要内容是:德法和德比边界维持现状;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莱茵非武装区的规

54、定应当得到遵守;德法和德比互不侵犯,和平解决争端;德国和法比,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发动侵略,越过边界或在非武装区集结军队时,英国和意大利应立即援助被侵犯的一方。这一公约表明,法国不得不同德国平起平坐,对等地承担维持现状的义务。无疑,这说明法国已经丧失了它的西欧霸主地位。英国达到了它所追求的目标扶持德国抑制法国。 在洛迦诺会议上,德国分别同波、捷草签了仲裁条约,其内容同德法、德比仲裁条约相同,但完全没有保证在它们之间维持领土现状的规定。法国虽在会议期间同波、捷缔结了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在遭到无端进攻时,双方将相互提供援助。这两个条约同莱茵保证公约相比,影响要小得多。而且,1921年和1924年,法国就

55、分别同波、捷结盟,再缔结相互保证条约,已无实际意义。 德国还充分地利用了英法等的恐苏心理,力图早日加入国际联盟。但德国对国联盟约第16条存有疑虑。这条规定,国联会员国如违反盟约有关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应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战争行为,各会员国应对之进行经济或军事制裁。德国担心它会因此被卷入英法组织的对苏的制裁活动。所以,德国声明,如果它参加了国联,也不参加盟约第16条规定的制裁活动。经过谈判和妥协,比、法、英、意、波、捷六国向德国发出联合照会,对国联盟约第16条加以解释,说明国联会员国“应在符合本国军事情况和照顾本国地理形势的范围内”进行合作,以维护盟约和抵抗侵略。这就给德国留下了充分的余地。洛迦诺

56、会议后,1926年4月,苏德签订了中立条约。 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白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奥张伯伦则誉之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他们三人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金。然而,这个公约既然不能解决凡尔赛和约中战胜国同战败国间的根本矛盾,也当然不能消除由这些矛盾必然导致的冲突,而仅仅使这些矛盾暂时得到缓和而已。 非战公约的签订 洛迦诺公约签订后,德国重新武装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法国对此难免忧心忡忡。战后初期,法国由于取得德国的大宗赔款和加紧对殖民地的榨取,经济上还比较顺利。在政治上,它的世敌德国

57、被束缚在凡尔赛和约下,自己却一跃而成为国际联盟的领导成员之一,在欧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自从鲁尔危机以来,实力雄厚的美国就开始插手欧洲事务,和英国一起推行扶德制法的政策。洛迦诺公约签订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很大削弱,外交上也遭到孤立。面对美英的压力和德国的东山再起,法国力图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继续保持本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取得的既得利益。它转而采取接近德国的政策,在1926年先后与德国签订了钢铁协定等协定,以缓和法德关系,改善自己在欧洲的处境。同时,法国又积极拉拢美国,借以对付德国和英国。 1927年4月6日是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0周年纪念日,法国邀请了几千名参加过欧战的前美国志愿

58、军访问巴黎。法国外长白里安在盛大的欢迎会上竭力讨好美国,声称法美的友谊“不可磨灭”,法国政府愿意和华盛顿缔结任何友好条约。6月20日,白里安正式照会美国驻法大使,提议美法两国缔结“永恒的友好”条约,彼此不向对方开战。法国的用意在于通过双边条约,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解决对美债务问题,并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加强自己在欧洲的威望与地位,以便与英德抗衡。 对于法国缔结双边关系条约的建议,美国认为,这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为美法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小,而美国也绝对不愿意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但美国如果断然拒绝这个“和平”建议就会陷于被动,因此,决定将法国的建议拔高,用更高的反战调门提出来。19

59、27年12月28日美国国务卿弗兰克凯洛格在致法国复文中表示,签订法美两国友好条约,不如扩大为签订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国际性多边友好条约为佳。美国之所以提出多边的非战公约,是希望通过一个由它发起的、所有国家参加的非战公约来取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 美国的复文有违法国初衷,使法国感到失望。法国对外政策的基调是防止德国的兴起,它不可能设想同德国共同承担非战的义务;另外,特别使法国担心的是,非战公约的签订,会减低国联的威望和作用。于是,美法之间就此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和谈判。 法国提出,只有所有的国家都加入条约,条约方始生效,它想以此拖延非战公约的成立。美国不同意把条约的生效以

60、条约获得普遍的接受为条件。法国认为,它是洛迦诺公约和许多其他欧洲保证条约的签字国,是国联的成员国,这些条约和国联盟约(例如第10条)最终都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如果接受美国的复文,将会影响上述条约的作用。美国宣称国联盟约与无条件的废弃战争的概念之间并不矛盾,又说,由于非战公约的签订,洛迦诺公约将会得到双重的保障。法国还坚持,先由法美订立双边条约,然后,邀请其他国家参加。凯洛格认为,“在法美两国之间可能签订的条约,理应能在主要国家之间取得协议”。 之后,美国中断了同法国的谈判,并于1928年4月13日单方面命令其驻英德意日的大使,将美法的提议原件和历次谈判的换文送交各驻在国政府,请它们对美法双

61、方的争执表示意见。 德国在4月下旬首先作出答复。德国自然很庆幸针对德国的法美协定的流产,表示拥护美国的主张,希望能借此获得热爱“和平”的名声,以掩盖其加紧进行的扩军备战。英国对美国的倡议早怀戒心。英国在海外有大量的殖民利益,这是维持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很难设想,它能同意放弃对殖民地的武装侵略和军事镇压。由于英国不想担当“不愿和平”的罪名,它在提出了保留条件后,还是同意了美国的意见。法国政府也在提出了保留条件后,勉强地承认了美国的草案。 1928年6月23日,经过修改后的多边公约的条文,送达洛迦诺公约各签字国及英帝国各自治领。8月27日,这项多边公约在巴黎举行签字仪式,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参加

62、了签字。这就是所谓非战公约,也叫巴黎公约或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公约签订的当天,还由美国政府出面发出照会邀请中国等33个国家参加。因此, 后来在公约上签字的共有48个国家, 至1933年加入该公约的总计有63国。 公约的全部内容共3条:第1条声明各缔约国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的行为;第2条规定缔约国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事端与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3条规定各缔约国对于本公约应以各国宪法规定的手续批准,并规定其他国家加入本公约的手续。 非战公约的正式名称为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从字面上看相当冠冕堂皇,其实,英法美

63、对公约的签订,都持有保留条件。张伯伦在1928年5月19日的备忘录中说,世界上某些地区,对英国的“和平和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保护这些地区免遭攻击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项自卫措施”。并且声称,只有在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时才接受条约。这一条被称为是英国的“门罗主义”。法国则提出“每个国家都应保留有合法的防御权”,条约不得影响法国在过去所签订的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凯洛格在1928年4月29日的演说中对“自卫”作了解释。他说“美国的非战公约草案中并没有任何限制或损害自卫权的规定。自卫权是每个主权国家所固有,而为每项条约所默认。每个国家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不拘于条约之规定自由防

64、守其领土使之免受攻击和侵略,只有它自己才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 从以上有关保留条件的声明和解释可以看出,非战公约并不能束缚帝国主义国家在借口保卫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对殖民地附属国及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战争和镇压活动。相反,在这里侵略别国的战争也被冠为“自卫”,而且还受到公约的保护,因为帝国主义有权决定是否需要“自卫”。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华尔脱斯在国际联盟史一书中评论非战公约时说:“既然每个签字国都是自己自卫行动的惟一判断者,既然它们当中的两个最大的国家(指英美)对这个字眼作了广泛的解释,那么就凯洛格公约而论,采取军事行动的道路还是敞开着的。” 非战公约的发起国,起初并未邀请苏联参

65、加。在公约签订之前,苏联人民委员会在1928年8月5日发表声明,谴责公约是被“用来做孤立苏联和对苏斗争的工具”。苏联的声明使英法美政府十分不安,不得不邀请苏联加入公约。 苏联在收到邀请参加非战公约的建议后,于1928年8月31日发表声明,对公约的发起国不邀请苏联政府参加谈判就制定公约文本工作,表示遗憾。声明对英国政府在一些地区有行动自由的提法,进行了驳斥,认为“禁止战争”的说法过于空泛,并提出应对一些国家“武装干涉、封锁、武装占领他国领土和港口”等侵犯别国主权的行为加以禁止,同时还指出公约未列入裁军的义务。9月6日苏联政府发表正式声明,决定参加公约的签字,但也作了一项保留,即拒绝承认其他国家对

66、这个公约所提出的任何保留条件。 非战公约虽经各国签字,但按公约规定,须经签字国全部批准后才算生效。因此该公约拖延到1929年7月24日才开始生效。其实,非战公约无论生效与否,都是一纸空文,它对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起不到丝毫的制止作用。1931年9月,正当非战公约生效2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三省,这是非战公约签字国之一对另一签字国发动的武装侵略。1935年10月,非战公约的另一个签字国意大利又挑起侵略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事实证明,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要由它们来禁止战争、消灭战争是不可能的。 3学术观点 中国史学界关于国际联盟问题的讨论 (1)国

67、际联盟成立的背景问题 传统观点对国际联盟思想产生背景的阐述很少,只是笼统地认为,一些资产阶级和平主义者从巩固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所谓保障和平的国际组织方案,而资本主义各国的小资产阶级和群众受到蒙蔽,也幻想能够建立一个可以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组织。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新版王春良等主编的世界现代史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建立国际组织的思想并非威尔逊独撰,客观上讲是资本主义生产广泛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引起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国际政治的重大现象几乎都是国际经济的反映和延伸。20世纪初,一方面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技术的广泛联系,需要有国际组织进行协调,另一

68、方面帝国主义的战争给广大人民造成无比痛苦,人们向往和平,要求建立一种能够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的愿望日益强烈。国际组织根源于国际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频繁交往,它能增加国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的维持。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则从世界统一性原则方面进行了论述。书中指出,早在19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各国之间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类社会互相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家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这些机构拥有监督国家个别行政部门的权力。到1914年,此类国际机构已有三十多个,但这些国际组织的工作仅限于行政事

69、务方面,并不具有政治上的任何约束力。由于一战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各国政治家也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想法应运而生。 李铁成在其联合国五十年一书中认为,国联的产生除了上述背景因素之外,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殊的国际关系形势的产物。战胜国通过凡尔赛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新秩序,它们急需有一个能维持这种新秩序的国际机构,使其协调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能钳制战败国服从凡尔赛和约的裁决。另外,杨泽伟在国际联盟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意义一文中,从国际组织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国际联盟产生的背景。他认为从1

70、9世纪初国际组织开始出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总共建立了五百多个国际组织,它们为国际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没有早期的国际组织就不能有后来的国际联盟。 (2)国际联盟的性质和作用问题 虽然在现在我国学术界对国联不再像传统上那样进行讽刺和攻击,但普遍还是持基本否定态度。在基本观点上认为国联是帝国主义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保护战胜国帝国主义利益、争霸世界、反对苏俄及各国革命的工具。 如新版王春良主编的世界现代史认为,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国联在世界人民中造成和平的幻觉,以巩固巴黎和会所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实际上国际联盟是保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工具。当德、日、意

71、法西斯向外侵略扩张时,国联根本起不了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者的作用。相反地,在帝国主义刻骨仇视苏维埃俄国和疯狂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情况下,国联却被他们用作发动集体反苏武装干涉、推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工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认为国联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实际成为英法所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方连庆等主编的国际关系史(现代卷)也指出,实际上国联成立的真正作用在于维持凡尔赛和约所造成的国际“新秩序”,保护战胜国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敌视和遏止苏维埃俄国势力的发展;适应战后资产阶级

72、和平主义思潮的需要,欺骗世界舆论。 但许多学者在肯定国联是帝国主义工具的同时,也承认国联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认为,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方连庆国际关系史(现代卷)也指出,国联作为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提出了集体安全原则和普遍裁军的任务,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并为以后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某种借鉴。 还有人认为,国联的性质和作用在前期和后期是不同的。陈旭东在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世界进行重新分割,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即凡

73、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的使命就是维护这种新的国际体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说国际联盟是“强盗联盟”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是在战胜国掠夺小国、弱国和战败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当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出现,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产生以后,世界上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这时国际联盟的性质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是一种约束力量,是正义舆论的理论根据,在客观上起到了延缓战争爆发的作用。在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形势下,国际联盟进行了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尝试。其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在法

74、西斯战争策源地产生以前从总的趋势看是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另外,所谓国际联盟的使命是维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实际上只是维持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并不是保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包含的内容绝对不变。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自从法西斯战争策源地出现以后,国际联盟便开始转化为和平工具,它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做的努力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行动起到了约束作用,延缓了它们发动侵略战争的速度,对反法西斯侵略的各国人民则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和实际援助。马世力主编的世界史纲(下册)也指出,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国际组织,这一组织在早期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而建立的;在晚期,它对

75、法西斯集团的扩张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也为后来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还有人从其他角度对国联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如在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中肯定了国联成立后为重建遭到战争破坏的欧洲做了一些工作,如发放贷款给各小国,建立国际卫生组织,禁止鸦片贸易等,但认为就其主要职责即维持和平而言,成效甚微。 (3)关于美国与国际联盟 关于威尔逊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威尔逊之所以大力倡导国际联盟,是为了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在形式上看来是维护和平和国际安全的国际机构,欺骗世界舆论,掩饰自己的侵略行为;是为了达到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取得在巴黎和会和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以便在瓜分世界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实

76、现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的目的。杨生茂在其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889)一书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并援引威尔逊自己的言论来证明这个观点。威尔逊曾坦率宣称,建立国联的目的是“要为世界其余地区做门罗主义为西半球世界所做的事情”,是“门罗主义应用于全世界的逻辑延伸”。 吴小安在论国际联盟的诞生和威尔逊的失败一文中,对威尔逊倡导建立国联的目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文章认为,威尔逊除了争夺世界霸权这一根本目的外还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在帝国主义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拆散旧的各种同盟或协议;二是在国联问题上反映了威尔逊的双重性格,既有理想主义成分,也有通过国联操纵世界的实用主义成分;三是国联可以作为战后欧洲秩序,

77、即凡尔赛和约实施的保障。 还有的学者强调,威尔逊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要求建立国际联盟,也有反苏反共的因素在内。威尔逊曾表示相信他花费精力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秩序,一定会代替共产党人通过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新秩序的要求。有的学者则指出,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是为了抵消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的和平法令在全世界的影响,为了扼杀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并借机排挤英、法、日和其他竞争者,争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而提出的。 另外,还有关于美国未参加国际联盟的原因问题。威尔逊是国联的积极倡导者,甚至有人说“国联是威尔逊的产儿”,但国联成立后,美国参议院却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从而导致美国未能加入国联。人

78、们对于导致威尔逊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强调党派争斗,有的把威尔逊的失败归于他性格上的弱点,也有人从威尔逊和洛奇的个人恩怨上找原因。近年来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美国拒绝参加国联的真正原因不应归结于党派之争、个人恩怨或是威尔逊的性格弱点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问鼎世界霸主地位的时机尚未成熟。 杨生茂认为这种不成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时在国际上列强的力量对比对美国不利,美国在欧洲的阵地太弱,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却十分强大。二是从国内来看当时美国人民还没有承担威尔逊给他们造就的领导地位的思想准备,在大多数人看来,威尔逊孜孜以求的国际联盟只会加强英法在欧洲的地位,巩固日本在亚洲的优势,而美国的手脚反而受到

79、束缚。吴于廑、齐世荣则认为,国联的成立未使美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也未实现美国取得战后世界领导权的计划,这就引起了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吵。威尔逊的政敌共和党操纵参议院,以国联盟约没有体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却使美国承担了许多义务,从而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为借口,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和加入国际联盟。 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指出了另一些导致威尔逊失败的因素。在国际联盟的创建过程中,威尔逊犯了一些对美国接受国联不利的严重的错误。如他不应该在1918年10月25日国会选举前夕发表一篇要求选民选举民主党候选人的演说,以至于给人们造成了他企图利用战争和外交事务为民主党谋求私利的看法;他不应该亲自去巴黎参加和会,以至于同

80、国会和美国舆论产生了距离等等。另外有人还强调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因素。 关于热那亚会议期间的苏俄外交 一些研究者通过1922年4月10日到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国际会议,研究苏维埃俄国的外交政策。卢文璞在热那亚会议与列宁的和平共处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在热那亚会议期间,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政策得到了集中体现。列宁在热那亚问题上既坚持革命原则,又注意斗争策略,为我们在处理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关系方面,树立了典范。它不仅对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的对外关系,促进其经济建设,反对强权政治和侵略战争有巨大的意义,而且对于反对霸权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也有重

81、大的意义。孙祥秀在试论热那亚会议时期的苏俄外交(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热那亚会议没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各种矛盾没能得到解决,国际关系也没得到根本调整,但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却取得了外交上的巨大成功。因为苏俄得到机会在国际会议上宣布自己的和平纲领,阐述保障和平,进行普遍裁军的观点;也使苏俄有机会向资本主义国家表明,苏俄愿意作适当让步,从而建立正常的双边关系,特别经过会议的实际接触,使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同苏俄建立商务关系的兴趣浓厚起来,尤其苏德条约的签订打破了列强试图组织反苏统一战线的阴谋。郑绍钦的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与热那亚会议(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一文,着重探

82、讨了苏维埃俄国在热那亚会议期间,为打开外交新局面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斗争。作者认为,苏俄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调整国内政策的同时,果断地调整对外政策,而是也是把无产阶级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进行外交斗争的结果。热那亚会议期间,苏德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决定在法律上相互承认,恢复外交关系,冲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封锁苏俄的联合战线。苏维埃俄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为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李树藩在热那亚会议与苏俄外交(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一文中,评述了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即苏

83、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各国共同参加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也是苏俄争取和资本主义各国和平共处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对所有的协约国成员以及德国进行的一次胜利的外交斗争。 对洛迦诺会议与洛迦诺公约的评价 该问题的争论焦点是洛迦诺公约是否具有反苏性质。姜书元认为,洛迦诺公约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和苏联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英法帝国主义缔结这一公约的目的既是为了维持西方的现状,也是为了与德国缔结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同盟。那种“忽略或者不承认英法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方法是不全面的,那种认为洛迦诺公约根本不具备反苏性质的观点也是片面的、错误的。 丁宝有、杨春吉认为分析洛迦诺公

84、约的性质,应抓住公约中德法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据此分析,该文认为不能否定洛迦诺公约的反苏性质,但也不能言过其实,反苏只是边缘,战胜国与战败国争夺世界霸权才是其核心,洛迦诺公约是德国重整旗鼓的序幕。 王绳祖认为洛迦诺公约具有明显的反苏性质,因为公约并没有对德国东部边界做出保证,这相当于暗示德国在它进攻苏联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德国进攻苏联的走廊。 有不少学者否认洛迦诺公约有反苏性质。陶樾认为,说洛迦诺公约是反苏条约,显然是无的放矢。洪育沂认为,“反苏走廊”的说法很难想象,而且也说不通。 20年代法国的安全保障问题及其外交 张运城分析了洛迦诺公约对法国的影响有三点:一是公约

85、规定法德边界由英国提供保证,加深了法国对英国的依赖;二是公约把以法国为核心的小协约国集团排除在保证条约之外,沉重地打击了法国的安全和领导地位;三是公约形成新的英法德三角关系,实质上削弱了法国的地位,这不仅对法国的安全,而且对欧洲的和平产生了严重影响。 冯梁认为法国的安全问题是20年代困扰欧洲国际关系的两大主题之一,正是为了解决棘手的法国安全问题,英法德才召开了洛迦诺会议。鲁尔危机后,法国被迫在赔款问题上做出让步,但坚持撤军与法国的安全有着必然联系的强硬立场,要求解决其安全问题;英国作为盟友必然要给法国安全保证,但又想把德国拉入以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德国始终都想摧毁凡尔赛和约,但由于自身的军

86、事实力,为了摆脱外交上的孤立,采取了务实而灵活的外交策略。最后,德国提出的安全建议被英法接受,三国在洛迦诺会议上缔结了所谓的“和平条约”。 罗会钧认为,法国在谋求安全的同时,却又企图争夺欧洲霸权,这与英美意等大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相冲突,最终妨碍法国安全政策的实施。法国签订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均是大国妥协政治的表现。法国不仅得到了并不可靠的大国保证,而且其同盟体系的凝聚力开始减弱,这是法国外交的极大失策。 4参考资料目录 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颜声毅等: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姜书元: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载世界现代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张宏毅等:欧洲优势美苏对峙多极世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夏景才等主编:世界现代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美布莱克等:二十世纪欧洲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