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变”字追到底一、教学设想品质是苏教版必修3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之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从专题与板块名称就可看出,人物品格、形象的把握当是教学的重心。不过,就教学的实际执行而言,鉴于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觉得不易把握,故教学中引入阅读方法的演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提取整合、比照阅读的方法研习文本,从而学而得法,达到收效的巨大化。本文内容丰富,可以研习的东西比较多,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本着删繁就简的思路,以“变”为突破口,提纲挈领,梳理全篇。二、教学目标1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感受底层人身上闪耀的品质之光。2学习运用提取整合、比照阅读的方法研习文本。
2、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对小说主人公格斯拉形象的完整认识。四、教学难点作者思想情感的领会与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五、突破策略阅读品评,整合信息,比照领会。六、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导学。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小说以“品质”为题,意味深长,令人一见之下,心有所动。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有没有查一下字典,弄清楚“品质”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呢?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明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品质”一词的解释有两个义项: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物品的质量。这个词在我
3、们这篇课文之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蕴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文本之中吧。2说说对小说主人公的初步印象格斯拉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么我们在读完小说之后,对他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呢?(课件填空):格斯拉,职业 承做皮靴 ,职业理想做顶好的靴子 ,职业水平 手艺神妙 ,职业素养讲品质 ,职业命运 业败人亡 。3了解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格斯拉手艺好,人品好,按理说他应该事业顺畅、兴旺发达,可事实上他不仅事业不断衰败,而且最后竟然悲惨的死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任何悲剧都是特定时代的悲剧,格斯拉的悲剧也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的。那么小说中所交代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呢?课前大家已经结合“学案”对文本做了
4、一定程度的研习,想必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看看格斯拉的悲剧到底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大背景中。明确:文章第一段,就让我们嗅到了时代的某种气息。格斯拉的店铺是“开设在一条横街上”的,而“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一条新式街道”,时间不长就不存在了,时代变化发展之快,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小说还在特定的叙述文字中,穿插透露了与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迅速的时代大背景相应的一些其它方面的变化信息。学案上我们运用提取整合信息的方法给大家提供了两个语句群,分别从顾客和商家的角度切入。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从中可以得出与变化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
5、相应,当时的世道人心以及行业内部的潜规则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6段)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致于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8段)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22段)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23段)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31段)“是的,”他说,“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64段)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人心之“变”。从
6、这几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时代发展变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重实在重内容,转而重形式重外表,应和着时代的节奏,快捷便利成为价值取向,人心衍生出一丝浮躁不实,急功近利意识增强。(二)(2段)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25段)“这里疼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28段)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
7、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潜规之“变”。与世道人心的变化相应,制靴业中商家的经营手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行业的游戏规则大异于前。从这片文字中不难看出,大公司也好,小作坊也好,它们都不再把经营的重心放在靴子制作的质量上,而是把精力转向研究生意,研究顾客,用虚饰的华而不实的广告来包装自己、宣传自己,以达到招揽顾客的目的。4对小说主人公的整体把握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变”是格斯拉所处的时代的突出的特点,尽管这个“变”,有正面方向的,也有负面方向的。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格斯拉又是如何面对这个时代之“变”的呢?让我们来检视一下格斯拉的人生经历,看看他到底是应时而“变”了,还是一直
8、“不变”。学案上我们提供了一些阅读思考的角度,请同学们运用提取整合的手法,找出文中相关的文字,把段落序号按照不同的类别填写到横线上,并通过比照阅读,得出“变”与“不变”的结论。 例:接待顾客的方法:811、41、50段 不变店铺的橱窗:2、28、54段 变身体的状况:5、26、41、43段 变工作状态:8、64、66段 不变靴子的质量:7、27、42、53段 不变靴子的价钱:53段 不变对于虚假宣传的态度:26、64段 不变靴子的皮质与制作:64、66段 不变可见,在格斯拉这里,“变”的是“店铺败落,事业凋敝,生命衰亡”,“不变”的则是他“对靴子品质的追求,对职业品质的保持”。其实,明眼人都知
9、道,格斯拉事业人生上的不幸之“变”,正是由于他品质上的一成“不变”而造成的,那么,是格斯拉头脑迟钝,不知道顺应时风去变呢,还是他明知道怎么变可以发达,但是就是不愿意那样变呢?明确:从第26段可以看出,格斯拉明知道怎么做可以兴旺发达,但他就是不愿那样做、不屑那样做,他是在用生命守护着做人应有的“品质”。而且更让我们心灵为之一震的是,他在经历因坚守品质而带来的事业没落、亲人丧亡的苦痛时,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气度。我们不妨运用提取整合的手法,把这方面的文字抽出来看一看。(32段)为了避开他的带责备的眼光和语调,我赶紧接着说:“你的店铺怎么啦?”(33段)他安静地回答说:“开销太大了。你要做靴子吗?”(
10、37段)“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38段)他走近我的跟前,盯着看我。(39段)“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格斯拉亲身经历着事业、人生的苦难时竟是如此的平静坦荡、泰然自若,这是怎样的一种坚贞自守啊,实在令人钦佩!5.归结思想感情格斯拉这样一个用人格品质追求靴子品质的平凡人就这样走了,那么这个社会又是怎样看待他这个人的呢?作者又是怎样看待他这个人的呢?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文章最后借那位接管了格斯拉店铺的年轻人之口,俨然对格斯拉作出了一个整体的评价,我们来仔细阅读一下这两段文字,看看年轻人对格斯拉究竟肯定了什么,又否定了什么。明确:不难看出,年轻
11、人除了肯定了格斯拉的手艺外,对格斯拉的职业行为、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几乎予以了全面否定。一个倾尽真心保持职业品质的人,在人们的眼中居然成了“怪”,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怪”的是人,还是这个社会呢?很显然,作者在这里通过“我”这一角色,传达了他对格斯拉命运与品质的同情和肯定。“我”的这句“他做了顶好的靴子”绝不是对年轻人话语的简单重复,它的潜台词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更做了顶好的人,可是社会竟不认可他这样的人!”多么沉痛啊。到这里,我们对作者用“品质”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的用意,该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了。谁来总结一下?明确:作者用“品质”为题,既是肯定了格斯拉对靴子品质的追求,又是肯定了他对做人应持的品质的坚守,同时,作者还在通过对大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否定格斯拉的行为的否定,触及到了有关时代精神、社会道德之品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我们品读这样的文章,感受作者对于“品质”问题的拷问,情不自禁地会把眼光投向当今的社会现实:喧嚣的社会,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如格斯拉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呢?我们又该保持怎样的精神操守与灵魂追求呢?6布置作业(1)请以格斯拉的悲剧观照我们的社会,从社会价值观、人情关系、处事方式等角度入手,写一段时代感言,不少于300字。(2)推荐阅读周国平的灵魂的在场,尝试运用提取整合、比照阅读手法,力求有所思有所见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