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708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pdf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大同市 2023 届高三学情调研测试历史答案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题共有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答案解析:1、答案:A材料表明黄帝时期语言种类丰富,后期逐渐减少,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的现象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由分裂在逐渐走向统一,语言种类的减少正是国家统一趋势出现的标志之一,故选 A 项;华夏认同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语言和文字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华夏认同观念发展的唯一依据和参照,排除 B 项;铁犁牛耕影响的是生产力水平,和语言文字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C 项;贵族等级瓦解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和材料中语言文字的

2、发展没有联系,排除 D 项。2、答案:C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可得出四川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区的文明有一定的交流,体现在青铜器的风格上,因此反映出当时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C 项正确;标准化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排除 B 项;当时经济中心没有南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答案:B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过秦论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贾谊、司马迁指责“秦王贪鄙”“不亲士民”“废王道”等不同,秦简反映出秦在治理国家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家庭伦理等,说明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

3、,B 项正确;“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说法绝对,排除项 A;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与秦律的相关规定不符,排除C 项;材料不能说明考古材料比文献资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排除 D 项。故选 B 项。4、答案:B据材料,汉初因政府“复弛商贾之律”致使富商大贾势力发展起来。而从汉武帝开始,“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和“抑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ACBBADCAADDB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CDACAADDCBCD2是由于汉武帝时采取一系列抑制富商大贾的政策,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与材料中汉武帝

4、时期商人地位的变化不符,排除;C、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答案:A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专门以国家力量,严厉惩治打击对祖父母、父母不敬,不养,不孝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唐朝注重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强化儒家道德,以维护社会的稳定,A 项正确;材料只有唐律疏议的法律规定,没有司法审理与执行,B 项错误;只有家庭伦理在某条法律中的体现,不能证明其是立法的基本原则,C 项错误;唐律疏议以国家律法强制孝老敬亲,不能说明“孝老敬亲”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D 项错误。6、答案:D题干所展示为唐宋城市生活变迁的相关记载。题干信息显示当时城市中经商时间没有严格限制,且住宅区和商业

5、区混杂在一起,故 D 项正确。“都城”材料无法体现,A 项说法错误;题干并没有商人政治地位上升的信息,B 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 项说法既和题干主旨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7、答案:C题干所示为明宣宗时期,督抚成为地方常驻官员,且成为统领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表明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改善,故 C 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A 项说法错误;B 项“弱化了”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状况,排除;督抚属于地方官职,D 项说法错误。8、答案:A从“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可知张履祥设计的经营方案通过农业种植品种的合理搭配,促使

6、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提高家庭的收益。故 A 项正确。B 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种植品种搭配的优化,未体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故 B 项错误。C 项,农业精耕细作的常见表现是生产工具的改善、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材料未强调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故 C 项错误。D 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题目中强调的是如何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进而提升家庭的生 活质量。故 D 项错误。9、答案: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 世纪末,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了民间工业的发展,因此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而1881 年陈启源的工厂则被政府下令关闭,由此可

7、知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3会环境,A 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CBD 项都没有体现出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10、答案:D近代“救亡图存”是中国人民奋斗的主题,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因此新青年宣传的简明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更符合时代要求,故选 D;改良主张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早已过时,排除 A;马克思主义还未成为各界共识,排除 B;民主革命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故排除 C。11、答案:D根据材料“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北洋政府文官任用资格之原则为考试和资历并重,故 D 项正确。AC 两项不符合史实,错误。仅凭材料所述无法认定其确立了民主政治,B

8、项错误。12、答案:B早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共产党就转向农村,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排除 A 项;根据材料“有工人 310人,占 23.3%;农民 626 人,占 47.1%;小商人 106 人,占 8.0%;学生 192 人,占 14.4%;其他 95 人,占 7.2%”可知,红四军党员来自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等多个阶层,体现了党的群众基础比较广泛和良好,B 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党员的思想出现问题,党员的思想建设成为紧迫任务,排除 C 项;在党内发挥先锋作用的是工人阶级,排除 D 项。故选:B。13、答案:C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论

9、持久战思想的漫画战争的堆积,用日本军人自杀的过程,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主旨,C 项正确;“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战”不是材料强调的主题和核心,排除 A 项;材料并未体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战略态势,排除 B项;材料主要描绘的是侵略者的下场而非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排除 D 项。故选C 项。14、答案:D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在觉悟性、斗争性、组织性和坚持性等方面都超过以往,其斗争目标是“反蒋”,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与人民解放战争目标一致,在国统区形成了配合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中“国民革命”时间(1924-192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

10、除;B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排除;C 项与学生运动主要以和平请愿的方式不符,排除。15、答案:A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59-1961 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4时期,因自然灾害农业减产,粮食供给不足;1961 年八届九中全会会议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要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材料中“关、停、并、转”也是当时经济调整的体现,贯彻了党和政府经济调整的方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16、答案:C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大型国际活动如世

11、博会、世园会、奥运会等方法,使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正向好的方面改变,这说明中国公共外交的效力作用明显,公共外交成为提升中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故选 C 项;材料中的外交行为属于公共外交,“多样化”说法错误,故排除 A 项;B、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B、D 两项。17、答案:A根据材料“火是定形与不定形的统一,是在永远运动变化着的,但变中有不变”,火在运动中具有自身规律和尺度,这个规律和尺度就是“逻各斯”,或者说是“道”,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个“道”可知,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属于典型的朴素唯物主义,蕴含了理性主义精神,

12、A 项正确,排除 D 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的精神,得不出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排除 B 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正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科学理论,揭示了自然界运行的基本法则,排除 C 项。故选 A 项。18、答案:A依据材料“要求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双方到场,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可以看出罗马法中关于契约形式的规定逐渐灵活和宽松,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境内商品贸易活动的发展,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排除 B 项;“有效保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贵族与平民矛盾缓

13、和与十二铜表法有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9、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物种之间的传播,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D 项正确;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排除 A 项;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排除 B 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交流,而不是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之前也有物种交流的史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520、答案:DA 项不是主要原因;B.表述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确立起世界工厂的地位;C 表述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根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618 世纪”可知这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与

14、掠夺,殖民统治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两个重要条件,故 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21、答案:C根据“经由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三大社会契约理论家对古老契约思想作出重新阐释,发展到完备形态,使其重新绽放生机”可得出启蒙运动强调自由平等,主张天赋人权,这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要求,C 项正确;A 项只是表象,只是手段,不是内涵,排除 A 项;启蒙运动没有否定君主立宪,排除 B项;;D 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 C 项。22、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 年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女

15、王与两党首脑墨尔本和皮尔就组阁问题进行的讨价还价,反映出其责任内阁制有待发展完善,B 项正确;直到今天英国议会仍然是其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 A 项;英国女王与两党首脑就组阁问题展开的争吵,并未影响宪法与君主立宪政体的稳定性,排除C 项;19 世纪的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权力不能凌驾于内阁之上,排除D 项,故选 B 项。23、答案:C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项,根据材料“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可知,粮食短缺问题并未解决。故 A 项错误。B 项,根据材料“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可知,仅仅一部分地区没有禁止粮食贸易,反映了自由贸易不是常态。故

16、B 项错误。C 项,根据材料“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及所学知识可知,战时经济措施使得农民几乎无偿将粮食借给国家,限制自由贸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饥民产生,说明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故 C 项正确。D 项,不符合史实,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一直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直到 1921 年才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624、答案:D威廉麦克尼尔主张世界史著作要强调“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以减少民族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体现了作者赞同世界历史是展现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全球史,是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交融

17、的历史,D 项正确;以欧洲历史为中心属于“偏狭历史”意识,排除 A 项;威廉麦克尼尔强调人类历史的共性,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排除 B 项;殖民扩张的主线是强调了冲突,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5评分要求:整句照抄材料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斟酌给分。(1)历史背景:政局稳定,农业经济繁荣;明清两朝税制改革(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推行摊丁人亩);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统治者奖励垦荒的政策;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社会问题: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劳动力大量闲置,社会动荡;生产不足,贫困人

18、口增加。(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2)变化:由“鼓励”性人口政策转变为计划生育政策。(2 分)积极影响: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利于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3)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或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人口政策。(每点 1 分,两点得 2 分)26.评分要求:整句照抄材料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斟酌给分。(1)特点:立法保障;

19、以为穷人创造公平的机会,使其自给自足为目标;多种反贫困项目相结合;分类开展反贫困工作,具有针对性。(任答 3 点给 6 分)(2)变化:从简单救济、平均分配到开发、发展与救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工作机制方面日益系统化和精细化;扶贫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扶贫治理由民生和社会问题转变为政治和国家治理问题。(任答 3 点给 6 分)7意义: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人类反贫困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提供了借鉴。(任答 3 点给 6 分)27【答案】(12分)示例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并广泛流行,“少年中国”成为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族复兴的目标。不同群体实现“少年中国”的途径和方式也各不相同。(4分)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面对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独立、富强的“少年中国”成为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追求。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6分)“少年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