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二下数学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学案教学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学情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教学目标: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的道理。教学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预设流程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一、自主学习(约7分钟)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2.怎样列算式?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二、合作交流(约10分钟)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
3、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2.生动手分。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84=2 (人) 94=2(人)1(个)104=2(人)2(个) 124=3 (人)114=2(人)3(个)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三、精讲点拨(约8分钟)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四、测评总结(约12分钟)1.达标练习(1)完成课后做一做。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2)练习十四
4、第1题。(3)( )6 = 5 ( )2.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3.作业布置练习十四第2题。板书设计: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没有余数 有余数62=3 72=31陈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余数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
5、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84=2 (人) 94=2(人)1(个)“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6、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24=3 (人) 104=2(人)2(个)114=2(人)3(个)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