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测试卷(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江西南昌摸底)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动力由人力逐渐转化为畜力,故A项正确;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但是“普遍”体现不了,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
2、没有提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故D项错误。2(2019届福建南平二模)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119.8998.680.2唐朝39243.2514.956.8北宋1 122.562.9662.437.1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解析:选D表格中无文景之治之前全国人口数据,不能说明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故A项错误;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与表格中北宋人口成倍增加的
3、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表格主要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的变动,此变动和王朝更替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南方人口数、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D项正确。3(2019届广东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解析:选A由材料“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可知,增加了粮食收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故A
4、项正确;材料中“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的层面,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故D项错误。4(2019届安徽宣城二模)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用煤作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解析:选B不应早于
5、东周时期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器,故A项错误;材料“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B项正确;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故C项错误;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而且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投放市场,主要供皇室和贵族使用,故D项错误。5(2019届江苏南京三模)宋朝高斯得有诗云:“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阬谷,行当歌大东。”材料说明,宋朝()A蚕桑业被大商人操纵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
6、蚕桑业被大商人操纵,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因为桑的价格太高致使养蚕业破产,这说明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宋朝丝织业是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6(2019届四川德阳一模)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地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解析:选B题干提及的不是农田地主抛荒土地,且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中“湖北部分地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
7、配企业收益”,可知这些地主凭土地分享矿山收益,这说明生产关系出现变化,故B项正确;雇佣关系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清朝土地兼并加剧,且从材料不能得出土地兼并有所缓解的结论,故D项错误。7(2019届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 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 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B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商逐渐成为了商人的主体,工商食官政策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错误。8(
8、2019届四川乐山三模)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解析:选C材料讲述的是古代中国的商业,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之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可知,唐宋对市场的认识有所变化,故C项正确;在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9、故D项错误。9(2019届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一模)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解析:选D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非近代金融业,故A项错误;日升昌票号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故B项错误;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商业汇兑模式,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这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故D项正确。10(2019届江西重点中学
10、盟校第二次联考)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解析:选A由材料“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可知,秦朝通过法律保护土地私有,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土地制度而非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合法化属于影响,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律令对土地私有的保护而非具体的经济生活,故D项错误。11(2019届四川绵阳一模)战
11、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解析:选A据材料中“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商鞅和桑弘羊是支持国家对商业进行控制的,故B项错误;古代的经济政策一直都是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使古代农业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
12、,故D项错误。12(2019届江西上饶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说明了“海禁”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选C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的终结,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部分地区与外国的交往与联系,从而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故C项正确;明朝内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非海外贸易,故D项
13、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届河南洛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材料二传
14、统观点认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它以生产技术的迟滞为时代特征。实际上,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对开拓中国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有重大的贡献。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红茶、白糖、生丝、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其二,基础工业冶金技术的进步;其三,手工业中机械使用水平的提高;其四,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实际上,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期,仍然不亚于西欧,只是在蒸汽机发明之后,西欧国家的工业才明显地超越中国。摘编自徐晓望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到
15、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仍有较大进步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可知,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根据材料一“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可知,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改良,地位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一“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手工工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第(2)问,根据材料二“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
16、发展,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可知,商业进步推动了手工业的革新;根据材料二“对开拓中国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有重大的贡献”可知,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成为手工业发展的动力;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工匠制度的改革以及工匠的自身努力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农业持续发展、人口的增长都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答案:(1)变化: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形式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式到手工工场;生产技术不断改良;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
17、地位;一些私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2)原因: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工匠制度的改革以及工匠的自身努力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
18、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
19、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和唐初与中唐及晚唐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依据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情况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初,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南方的水利工程在这一时期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灌溉工具的推广使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中唐及晚唐,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