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江堰 余秋雨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笔下都江堰丰富的文化意蕴2、初步感悟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和艺术魅力3、学习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表达手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作者笔下的都江堰丰富的文化意蕴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导读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
2、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
3、,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音节写汉字。劲厉( )邈远( )汩汩( )庇护( )濡养( )浸润( )修缮( )惊悸( )骚动( )伏龙观( )可掬可捧( )恼怒( )强悍( )遴选( )浚理( )长锸( )圭臬( )韬略( )澄
4、彻( )蛮吓( )诘问( )怦然心动( )衮衮诸公( )tu( )壁残yun( ) 众目kuku( ) 废ch( ) 典j( )胡gung( ) i( )然2、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1)以本文为例,思考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2)你觉得此篇散文用的最精彩的或你最喜欢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可多种)请结合文本赏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这个文史专家的一次出走,他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
5、,余秋雨发出了他苍凉的人生浩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的脚步走进苦旅之一的都江堰,去感受一下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魅力。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把握都江堰的魅力并鉴赏其艺术手法。1、题目为都江堰,我们一起来看作者笔下的都江堰是怎样的?齐读第二部分第三段。理解都江堰水的魅力和都江堰的魅力。水:充满野性,雄浑壮阔,既壮丽又驯顺。都江堰: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2、作者把都江堰的水描写的极具画面感,分析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的方法。比喻,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拟人,如“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
6、顺有点恼怒了”“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排比,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对比,将海水与都江堰的水进行比较,突出都江堰的水充满野性、雄浑壮丽、壮丽的驯顺等特点。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赞叹和敬畏。 3、水是都江堰的一部分,从整个第二部分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分析作者写都江堰这座大坝的手法。 开头:作者对都江堰情感的变化:“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就乘便去看一眼吧”“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到“脸面觉得滋润,眼前愈显清朗”,“紧张得急于趋附”,“不
7、知是自己走去还是被它吸去的”欲扬先抑 中间:水的衬托,正衬手法 结尾:直抒胸臆,“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圣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三、精读第三、四部分,探究都江堰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初步感受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1、作者说“都江堰的一切首先要归功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的确,作者透过都江堰看到了都江堰背后看不出面影的李冰。作者对李冰的评价非常高,理解作者对李冰的评价。(1)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四川由旱涝之地变为天府之国。滋润濡养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2)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
8、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最朴素的民本思想问:中国最常见的或与之不同的政治纲领是怎样的?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为权力,用武力对待百姓(3)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行为准则)。(4)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5)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李冰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李冰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影响一代一代的中国人。(6)李冰是为民造福的神,他的存在让神更贴近苍生2、学习以小见大的散文常
9、见手法。作者由都江堰这个古代水利工程写起,写到都江堰背后的历史人物李冰,又由李冰作为蜀郡太守修建都江堰这一事件联想到中国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为官之道,政治纲领:(1)“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权力的腐朽政治(2)李冰为代表的民本的不朽政治3、阅读第四部分,继续探究都江堰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李冰由一个政治家变成了人民膜拜的神,作者说:“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
10、亲。”“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作者又深入到宗教文化方面。四、余秋雨想到的还不止如此,精读第一部分,继续感受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1、此部分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在此部分还赋予都江堰一个后面部分没有的词?长城 文明2、赏析文章开头的好处文章一开头就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读完后面三部分,你认同了余秋雨的观点吗?你觉得这样的看头怎样?李笠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用长城作参照,从修建时间、规模、影响(占据的是)、社会功用、形态、文明特征、品格等方面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
11、了都江堰文明的特征。3、为什么选择长城作参照?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绝不是矮化长城,拔高都江堰,而是为了凸显本文的主题。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深度由此而来,文章总体构思的基点由此立稳并得以渐次生发。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质历史悠久、造福千年、影响深远、灵动、谦和无私等就更为鲜明地显现了。结语: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
12、”“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 板书 对比 人类 对自然力的驯服都 欲扬 李 郡守 政治纲领 为官之道 文江 先抑 二王庙 宗教文化 化余 堰 冰 散 秋 以小见大 由实到虚 文 雨长城 文明课前导读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
13、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
14、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音节写汉字。劲厉( )邈远( )汩汩( )庇护( )濡养( )浸润( )修缮( )惊悸( )骚动( )伏龙观( )可掬可捧( )恼怒( )强悍( )遴选( )浚理( )长锸( )圭臬( )韬略( )澄彻( )蛮吓( )诘问( )怦然心动( )衮衮诸公( )tu( )壁残yun( ) 众目kuku( ) 废ch( ) 典j( )胡gung( ) i( )然2、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2)你觉得此篇散文用的最精彩的或你最喜欢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可多种)请结合文本赏析。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