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驰骋(chn)当世(dn)矍然(ju)岐山(q)B.著帽(zh)谪居(zh)勋阀(xn)垢污(u)C.奴婢(bi)萧然(xio)省亲(xn)言讫(q)D.两骑(q)精悍(hn)偕行(xi)仆倒(p)解析:B项,“著”应读“zhu”;C项,“婢”应读“b”;D项,“骑”应读“j”。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故尝与过宋将军过:拜访。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精神矍铄的样子。D.贼能且众能:有才能。解析:C项,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答案:C3.下列句子中,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介词,在/介词,跟。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答案:A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D.使从事于其间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
3、,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
4、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B.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C.余谪居于黄谪:降职。D.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解析:B项,“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答案:B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但是。C项,代词,指陈慥/助词,的。D项,的原因/用来的办法。答案:A
5、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项是()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晚乃遁于光、黄间A.B.C.D.解析:是描述他的“侠”。答案:C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
6、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方山子并没有见到。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解析:A项,“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项,“传主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项,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参考答案:(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
7、,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2)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二)拓展阅读(2015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导学号50710032)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
8、、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
9、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
10、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关系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动宾关系句“索民力以妨农功”,还有人物及其说话标志等,如“傅言”。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
11、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解析: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D.孙傅舍身取义
12、,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解析:“杀二宦者”错,文中是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答案: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三、语言运用14.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
13、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五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感到惊喜的!(1)改为(2)改为(3)改为(4)改为(5)改为解析:“笑纳”是敬辞。“爱戴”是敬爱和拥护的意思,一般对领导或尊敬的人用“爱戴”。“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重复,同时对二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体。“鼎力相助”“惠赠”都是敬辞。答案:(1)笑纳收到(2)爱戴爱护(3)您的令郎弟弟(4)鼎力相助尽力而为(5)惠赠送15.右图是“树德中学校徽”,请结合汉字的特点及构成解读该校徽中图形部分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至少写出两点寓意。(不超过80字)解析:应扣住文字的特点作答,注意解读该校徽中图形部分的寓意。答案示例:该校徽由“德”和“9”组成,表明对象“树德中学”和“九中”;“德”采用小篆字体,彰显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德”右边由“直”“心”构成,体现“树人先树德”的办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