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679.50KB ,
资源ID:22462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462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岳麓历史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岳麓历史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

1、 模块综合测评(教师用书独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所以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

2、小”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2唐朝学者陆龟蒙曾说:江东用的曲辕犁最为科学。事实上汉代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式普遍使用于唐宋明清,直到近现代。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曲辕犁推广受地域限制B小农经济阻碍技术革新C牛耕是农业文明的标志D传统农业动力未能突破D材料描述了在汉代出现的农业耕作工具,到近现代仍然使用,说明我国传统农业的动力更新较慢,没有实现大的突破。3北宋时期,社会商业信用体系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如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现象()A催生了新型的生产关系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

3、发展C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进而又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后出现的,A项排除;在封建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C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强调的是社会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D项排除。4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说:“山贼、海寇何代无之?但当制驭有方,使民获宁宇,未关堂堂天朝迁民避贼也。”“海民一旦迁之,鸿雁兴嗟,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归彼,是以民予敌。”李之芳的上疏()A针对当时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B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积极响应C认识到海禁是

4、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D表明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海禁”政策C材料认为迁海令导致民众无以谋生,相聚为伍,对抗清廷,故选C项;由材料“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可知,李之芳的上疏是针对清朝政府推行的迁海令,排除A项;材料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批判而非积极响应,排除B项;材料只是李之芳的个人意见,并非大多数官员的态度,排除D项。5雍正二年九月,两广总督奏请广东开矿,世宗批谕:“悯念穷黎起见,渝尔酌量令其开采,盖为一二真实无产之民,许于深山穷符觅微利以糊口资生耳。若招商开厂,设官征税,传闻远近,以至聚众藏奸,则断不可行。”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严格限制民间开矿B保证官方开矿垄断权C

5、体恤社会下层百姓D防止地方出现变乱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方官可以酌情考虑开矿,但是只局限于少数真正贫穷的百姓,允许他们在深山通过采矿糊口度日。而招商开厂,会造成聚众藏奸,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大规模招商开厂是不行的。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就是怕开矿造成地方动荡,故选D项。6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 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B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C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经济

6、发展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B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获得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但是由于自身工商业的落后、连年战争加之王室的挥霍而导致获得的白银和黄金大量外流,最终没有转化为工商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也没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C、D两项虽然都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7“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世纪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B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C世界市场的基本形

7、成D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B从材料中把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相比较,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了商业革命,使得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逐渐形成新的贸易中心,故答案为B项;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商业贸易活动,排除A项;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后半期,与材料中的时间“17世纪”不符,排除C项;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商业活动的表现,而不是优势,排除D项。8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出()时间社会经济状况17601830年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1850年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1852年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

8、万吨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A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出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9下面是近代中国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8721913),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相互促进B国民革

9、命推动民族企业迅速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导致外商企业增速缓慢D政府支持是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D外商企业会压制民族企业的发展,民族企业的发展会抵制外商企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此时尚未进行国民革命,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外商企业的增速并不缓慢,而是很快,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民族企业增长迅速,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支持,故D项正确。10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A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D为民国法律制度

10、建设奠定基础A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商部”“商务局”“商会”以及公司法和破产法都是管理近代工商业的部门和法律,体现了政府近代化的意识逐渐增强,故A项正确;清政府的觉醒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B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战争之后,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管理近代商业的措施,并不是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D项错误。11与1940年相比,1944年我国发电量增长2.01倍,生铁产量增长14.28倍,钢产量增长83倍,煤产量增长3.18倍,石油制品产量增长38倍,酒精产量增长3.95倍,酸类产品增长10倍,碱类产品增长18.25倍。19

11、44年这些数据()A表明当时我国经济全面发展B体现了战时经济的特色C反映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说明民族工业发展阻力减弱B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生产部门情况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与军事有关的生产部门产量增加,是因为当时战争的需要,体现了战时经济发展特色,故B项正确;A项中的“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产量增加的不仅仅是重工业,还有与当时战争有关的重要物资,故C项排除;D项与当时日本全面侵略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的史实不符,排除。12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

12、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B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A“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可得出都属于社会习俗的文明开化,故A项正确;“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不是女性自己追求的结果,无法体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列举了三个史实,无法得出“普遍”的说法,故C项错误;“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不能体现反清的精神,故D项错误。13下图为引进于日本的人力车,

13、因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五六万辆黄包车在城市中来往穿梭,远远超过汽车。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已初具规模C近代的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D上海社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A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其“远远超过汽车”,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人力车的发展不能代表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代的交通没有反映出主权的部分丧失,因此没有呈现半殖民地色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交通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14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中提道:“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

14、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主要缘于英国()A已成为“日不落”帝国B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C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D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B由材料“到18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从而促使英国贸易政策发生变动,故B项正确;A、C两项发生于18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是指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15在新政初期,美国州长协商会对罗斯福是大力支持的。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的态度出现明显分化,他们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据此判断,下列新政举措中,可能遭到

15、州长们反对的是()A贬值美元以刺激出口B设定统一的工资标准C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D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B根据材料“他们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可知,州长们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州的利益,他们反对的应是对州权造成威胁的举措。贬值美元以刺激出口不会对州权造成威胁,故A项错误;设定统一的工资标准会对州权造成威胁,故B项正确;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不会对州权造成威胁,故C项错误;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不会对州权造成威胁,故D项错误。16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

16、%,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这说明当时苏联()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体制在当时是符合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可知,在1925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

17、前后才被逐渐废止,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D项错误。17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 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B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C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的推动B由材料“1928年至1952年”可知,为斯大林统治时期,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

18、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苏联工业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工业的发展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18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A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虽成

19、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和国防技术、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虽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但不全面,故D项错误。19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福利支出国民生产总值 1951年20.74145.08 1982年685.103 166.98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C材料中未涉及“货币扩张”,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

20、收入,故B项错误;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与材料中“1951年和1982年”数值上升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困难,故D项错误。2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C“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等地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出现了题干中描述的现象,说明“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发生变化,趋于合理,故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等地人

21、均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21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道:“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D由材料“1981年3月4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故D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出现的,故B项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故C项错误。22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全国北京上海广东福建198256 93012 5655 4572 9509971990234 80070 10054 90016 40032 5001995236 80021 70036 0007 20066 200A.20世纪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C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

23、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D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B项经济特区表述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迅猛发展,为移民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23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D

24、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关税降低,世界贸易总额增长,这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关,故D项正确。24德法两国认为,希腊等国退出欧元区可以成为一种选项;欧盟主席认为,缩小欧元区会给欧洲经济带来严重伤害,以致联盟分裂。此事反映了()A欧洲一体化遭遇空前挑战B欧洲经济一体化加深C欧洲政治一体化加深D欧元不符合各国需要A材料反映出欧盟在希腊等国可不可以退出欧元区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欧元代表的是欧洲的一体化,故分歧实

25、质上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遭遇空前挑战,故A项正确。 25“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B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兼并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D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正在被跨国公司控制C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贸易等活动均以世界市场为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故B项错误;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

26、,第28题11分,第29题15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

27、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体现。(4分)(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分别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28、二中的“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并结合教材中关于宋朝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即可。第(3)问,结合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了新的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对内经济上、对外政策上回答。答案: (1)方面: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2)经济: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3)

29、论证: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滞状态。27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

30、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票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材料三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厂织制,织成的布再由染坊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

31、、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1)根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5分)解析: 第(1)问分析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中“销往国外市场”、材料二中“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材料三中由“新兴的农家手工业”归纳出“特点”。第(2)问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概括出“原因”。第(3)问从近代化的角度对经济的新变化加以阐述。答案: (

32、1)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2)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3)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 500公斤,白银246 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

33、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二英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英国棉花输入量变化示意图材料三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国别时间英国德国美国1870年32%13%23%1900年20%17%30%1913年14%19%36%材料四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荷兰和英国

34、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4分)(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不同?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545156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原始积累的角度来说明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的

35、时间和图表信息“国际贸易”等可分析出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其殖民政策是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第二小问应辩证地分析,从灾难和客观进步作用两个角度来说明即可,如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的数据可归纳出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第二小问,从材料四电灯的推广受阻可归纳出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表格数据可分析出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

36、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2)不同:西班牙、葡萄牙主要是殖民掠夺财富;而材料二此时的英国是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3)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2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动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

37、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5分)(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4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解析: 第(1)问,可从过渡方式、所有制形式和经济体制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作答。

38、第(2)问,举例可以不唯一,但所举例子一定要紧扣该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这一特点,因为只有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才会让资本家说出“背叛了他的阶级”“淡红色的社会主义”等言论。第(3)问,如果仅仅从宏观上谈谈对两种经济模式的认识难度不大,但最容易出现脱离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影响而空洞地组织答案,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