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习作4记叙一次讨论会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 主备教师教案内容: 一、教材分析:记一次班级讨论会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戴老师”有一次习作前,组织班上的同学 围绕“非典”这个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的情况。这是一次习作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习作的内容就是把大家讨论的情况写下来,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心声。二、教学要求:1 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符号。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1 学会有详有略地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2 引导学生留
2、心观察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习有概括、有具体的记叙方法 2 写好人物对话,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 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 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师帮学生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二、讨论积累资料 1 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 各抒己见,补充。 3 可以展示图片、照片或资料。 三、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 让我
3、们来读读课文的二一七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2 指名读习作例文。 3 互相交流、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4 小结:先用 4 个“有的”写了一组句子作概括介绍再引用 4 个同学的发言,具体描述了同学们讨论时涉及的话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这几段话叙述得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5 那么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四、练习习作 1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 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
4、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
5、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四、誊抄习作。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六、板书设计:习作 4 记叙一次讨论会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有详有略 内容具体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