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勤读一、教学目标1、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2、自学字词,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二、重点和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2、能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讲述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故事主要内容: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
2、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2、师:像匡衡这样勤学苦读的人有许多,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则古文,也是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说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也不多。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就会因文言文的生涩难懂而失去兴趣。这篇课文虽然讲了勤奋学习的道理,但没有具体化。因此,在课的一开始,用一个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引入,既激发了的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有所了解。3、 出示课题:勤读,生读课题。*板书:勤读*学生读课题
3、。4、这个故事出自于哪里?请学生看课后注释。*学生交流。*教师简单介绍:这则古文选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三国志是一部文学巨著、史学巨著,它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魏志董遇 就表示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魏国的董遇的。说明:学习文言文,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出处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后的注释,对此有所了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注释的习惯。学生可能对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不太了解,心存疑惑,教师可以对此作一些简单的介绍。(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过几则古文了,知道古文中的语言与我们现在所表达的语言有些不同,想要学好古文,就要先把它读正确、读通顺。2、听课文录音,请学生注意
4、听清录音中句子的停顿,并在书上做好记号。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重点指导读好两句句子。*出示: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跟读,指名读,齐读。*出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师:这里的“见”为什么要读“xin”而不读“jin”呢?(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开火车读。说明:对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指导朗读,还可以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通假字,虽然不用解释通假字的概念,但要把正确的读音,以及为什么这样读的原因简单地告诉学生。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分句读,齐读。说明: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如何读
5、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学生会感到很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再带着学生朗读,直到读通顺为止,只有读得有语感了才容易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不要让学生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三)自主学习,领会大意1、师: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古文,那怎样才能读懂古文的意思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些方法。*出示:自读课文,对照注释逐句理解。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寻找答案。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意思,可以适当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质疑。2、按照自学提纲自读、自学。说明:小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很无
6、措的,所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有门径可循。学生自读自疑,也能充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反馈交流。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2)了解课文大意。*师说译文,学生说相应的古文。*同桌按以上形式轮流讲译文与古文。说明:运用文白对读的方法,首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先说白话文翻译,学生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其次还可以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对说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
7、文言文本身。4、研读重点句。*师:这则古文中董遇说的两句话成为了名句,其中一句更是千古流传,是哪一句?*出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句子的。(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2)教师小结: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书要多读,要勤读。像这类有关学习方法的词语、名言还有很多,你知道吗?3)出示: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 学而不厌 熟读精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教师领读这些词语与名言。*出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1)文中的三余是指哪三余?2)教师小结:董遇平时就像他告
8、诉别人的那样,经常利用“三余”来读书,非常勤奋。3)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有过“苦渴无日”的感觉?你的“余之日”又有哪些?4)学生创编“三余”读书法。*背诵这两句话。说明:这篇课文在意思的理解上尽可能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自学,但对于一些关键句教师也要进行点拨,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特别对于一些千古名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1、学生齐读全文,尝试背诵。2、师:同学们通过借助注释,查阅字典等方法自己理解了课文。你读了本文,有哪些收获?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3、教师总结: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勤奋好
9、学已经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希望这种美好的品质在我们身上继续发扬光大。4、积累古人勤读的名句:*出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说明:文言文常含有经典的语句,含义深刻,有的还发展为成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拓展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名句,鼓励学生积累。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板书设计:4、勤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