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七月的天山 1.相关资料天山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约2500公里,南北平均宽250-350公里,最宽处达800公里以上。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2.精彩片段赏析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且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
2、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师: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地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来源:【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
3、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七月天山的地方特色,突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韵,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的语言壮丽多彩,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极具感人魅力。所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注意点拨: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详细、形象地描绘出来的?让学生边读边领会,边发现边陈说,教师给予点拨和引
4、导。【教学策略】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要求,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质疑,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如: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利用媒体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天山美景。【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
5、、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天山的资料;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谈话导入。(约5分钟)谈话导入: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人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暮样的景象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同七
6、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吧!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二、明确学习任务。(约5分钟)1.指导学生读课文题目,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2.引导学生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3.提出学习方法。1.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介绍天山。2.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3.明确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约15分钟)1.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相互交流: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4
7、.引导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交流:这个自然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5.指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相互交流: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1.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互交流:(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3)第3自然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第4自然段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努力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力求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约10分
8、钟)1.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指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其精妙之处。3.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1.相互交流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找到依据。2.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其精妙之处。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
9、体验、品味。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交流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阅读、概括、理解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梳理过程中,教学生如何更有效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五、拓展训练。(约5分钟)1.引导学生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
10、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
11、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指导学生课后进行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写出景物的特征来源:学.科.网Z.X.X.K1.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2. 进行小练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六、板书设计。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水 生机 再往里走 树 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 花 繁花七、教学反思。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
12、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七月的天山课堂精彩片段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
13、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师: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来源:学+科+网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生: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