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古诗词三首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
2、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会认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
3、,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及其情趣。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极其乐趣。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叫声录音、挂图。多媒体课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课题及内容)二、初读 认读生
4、字,学记生字。 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三、学习乡村四月,体会画面美 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山岭和原野都绿了。)()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春天,山陵和原野遍布绿色,到处都
5、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呈现一片片白色。杜鹃声声啼鸣,似乎在催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漾如烟似雾。)“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了”是什么意思?(结束)()理解这两句诗并体会感情。(乡村的四月,农民是非常繁忙的,干农活是非常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劳,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美乡村四月里农民勤劳耕作,任劳任怨的精神) 指导朗读、背诵。四、明确课文主题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多么秀丽的田园
6、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教师释题意。“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三、介绍作者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
7、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
8、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六、拓展视野 想一想,说一说,你和诗中的儿童相比是不是更幸福? 背诵默写这首诗。一、课前预习 自学生字。 查阅并收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一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
9、暴政,建立周王朝。) 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指名朗读。 结合进行生字教学。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学生标画,教师巡堂。 想象色彩:
10、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想象画面: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
11、答我。 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呢?(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欣赏唱词渔歌子。七、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这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田园风光,学生以自读自悟展开想象。1.对于“词牌”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简略进行了介绍。2.多读多品,读出情味,品出意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范读作用。当朗读成诵时,仍不忘提醒学生注意语气与语调的把握,乡村四月读出诗人对农民耕作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读出乡村生活的繁忙;渔歌子读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朗读与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相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3.诗与画相融。在读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4.借助补充诗词,触类旁通,丰厚积累。5.提炼诗词中修辞手法运用的巧妙。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