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63MB ,
资源ID:22447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44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山东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山东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山东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第I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表是孟姜女传说的由来

2、和演变。由此可知春秋时期杞梁是杞国战将,后来在与莒国作战时阵亡。国君准备在野外向杞梁妻表示哀悼,杞梁妻拒绝了。因为按照礼仪,不应该在野外悼念。杞梁妻是“孟姜女”的原型。战国时期齐国是一个鱼盐之地,商业比较发达,休闲文化发达。杞梁妻的故事开始进入歌谣和音乐,由于要传唱,就变成了杞梁妻会唱歌,哭腔都有韵律。两汉时期“天人感应”学说盛行,故事发展成为杞梁妻能哭,并感动了天地,连城垣都能够因之而崩塌。南北朝时期北齐大兴土木修长城,人们就把杞梁妻哭倒的城说成了长城。唐朝时期因为对外扩张、滥用民力,老百姓不堪其苦,就把修长城的故事与秦始皇挂上钩,杞梁妻的名字也被正式命名为孟姜女。A. 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

3、迁影响B. 民间传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C. 统治者态度决定文学发展走向D. 民本思想借助传说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春秋战国时期周礼由盛而衰,乐舞得到发展;汉代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天人感应学说盛行,三纲五常影响广泛;唐代大兴土木,对外扩张,征用民力,孟姜女与暴君秦始皇挂上钩了,表达对统治者不满。从以上可以看出人民对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体现了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故选A;从材料看民间传说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变化,不能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B错误;材料中春秋时期国君没有反映统治者态度,其他时期没有体现,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2. 五代僧人所著祖堂集记载

4、: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度人造寺,写经造像,达摩泛海来华,武帝问达摩“何为真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武帝不解,变容不言。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对这一记载最佳解读是A. 祖堂集是研究南北朝佛教第一手史料B. 佛教的迅速传播得益于南北朝政权对峙C. 祖堂集的记载契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D 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冲突致其传播受阻【答案】C【解析】【详解】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南北方政权对峙,从材料中的“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等信息来看,祖堂集的记载契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故答案为C项;祖堂集是一部重要的禅宗史书,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佛教传播与南北朝政权对峙没有关系,

5、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的冲突,排除D项。3. 秦汉时期,平民百姓大都以素食为主,只有贵族,老者可以食肉,且对饮食礼仪有很多繁文缛节的规定。到了唐朝,食肉者不断增多,狂饮大嚼、粗放饮食代替了以往的精细餐饮。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商品经济的繁荣B. 食品结构的改变C. 儒家思想的影响D. 民族交融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导致中国古代餐饮从秦汉时期食素为主、礼仪精细,发展为唐朝时期平民百姓多“食肉”并且日益“粗放”化的主要因素是,民族交融的推动,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繁荣不是推动中国古代百姓“饮食结构”和“饮食礼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食品结构”改变是材料

6、反映的部分现象,不是变化原因,B项错误;百姓饮食从精细到粗放、礼仪不断简化等,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关,C项错误。4. 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的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其地位仅高于乞丐;而当代学者张元则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造成两人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占有史料的多寡B. 研究者的立场C. 生产力发展水平D. 社会制度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灭亡了南宋,因此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的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其地位仅高于乞丐,而当代学者离元朝时代较远,是从研究者的角度看待,因此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由此可知,造成两者认

7、识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的立场,B正确;南宋遗民郑思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主观情绪的判断,与史料占有量无关,排除A;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影响历史研究手段,但是仅就题干所列现象,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联不大,排除C;当代距离元朝时代较远,制度变化并不会对元朝儒士地位的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5. 如图是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如图,该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此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这A. 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B. 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 实现了中

8、央对地方完全控制D. 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作为由明太祖朱元璋颁旨绘制,着重描绘并放大中国,将印度半岛等亚非其他地区缩小的地图,大明混如图体现了当时天朝上国的传统理念,这种旧观念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D项正确;大明混如图的绘制和理念,不是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的动力,A项错误;明初中外文化的交流并未被“阻断”,B项错误;大明混如图体现的是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不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C项错误。6. 申报对1873年冬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案件延续的三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促成了冤案的平反

9、。这表明申报A. 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B. 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C. 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D. 推动清末司法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等信息来看,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过程中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慈禧太后重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不是重视申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申报在清末司法近代化中的作用,排除D项。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 “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

10、观”,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A. 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B. 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C. 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D. 开启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普遍盛行“世界意识”,旧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逐渐被新说法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增强,源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选项正确;用“世界意识”代替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不是对官方正统意识的维护,与中体西用内涵的发展无关,AB两选项错误;中国开启外交理念的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D选项不符合史实。8. 1926年,张太雷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大会的演讲中,引述了列

11、宁总结的巴黎公社教训,包括“无产阶级应该专政”“以实力、武力,压迫反革命势力”“无产阶级的政府另有他的方式,就是公社、苏维埃制度”。这回应了当时A. 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B. 国民革命的动力问题C. 国共两党合作方式问题D. 社会改造的方式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张太雷强调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的作用和斗争目标可以看出,这一说法回应了当时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的动力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当时国共双方对此没有异议,排除B项;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方式加入国民党,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观点与社会改造问题无关,排除D项。9.

12、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时间外交成果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 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外交政策B. 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C. 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D. 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

13、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C项。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14、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0. 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A.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C. 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 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答案】D【解析】【详解】1965年至1975年中苏关系恶化,因此我国在西南西北等三线地区投资基建,而且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比例较高,这样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工业发展,改善我国工业布局,D正确;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受到国际形势影响,与经济发展规律无关,排除A;1

15、965年至1975年我国已经是计划经济体制,三线建设是国家计划内容,并不是国家对经济管理的强化,而是计划经济的体现,排除B;国民经济结构指的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关系,题干仅仅涉及的是基建投资,属于工业,因此不能证明三线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排除C。11. 在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众法庭审查,执政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这说明A.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B. 公民对公职人员有严格监督权C. 民众法庭与公民大会相互制约D. 雅典城邦的法律体系臻

16、于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政府官员任前接受资格审查,任职期满接受政绩审查,而且审查多由民众参与,说明公民对公职人员有严格监督权,B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公民大会的权力,排除A;题干主旨是对官员的审查监督,而且政府机构的相互制约,排除C;对官员的审查与法律体系无关,排除D。12. 恩格斯说:“1618世纪,几乎任何地方的手工工场工人都占有生产工具,如:织布机、家庭用的纺车和一小块在工余时间耕种的土地。这一切,无产者都没有。手工工场工人几乎总是生活在乡下,和地主或雇主维持着或多或少的宗法关系”。这一主要反映了A. 手工工场工人具有小私有者的特点B. 无产阶级开始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C. 手工工场

17、发展深受封建宗法关系的束缚D. 手工工场工人与无产者的根本区别是拥有个人财产【答案】A【解析】【详解】“1618世纪,几乎任何地方的手工工场工人都占有生产工具”意味着当时的生产者本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且手工工场工人几乎都生活在乡下,和地主或者雇主存在一定程度的宗法关系,这些信息表明手工工场具有小私产者的特点,A正确;题干中的手工工场并不是无产阶级,排除B;手工工场的工人和雇主以及地主存在宗法关系,这种关系对于手工工场,尤其是手工工场的工场主而言相对有利而非不利,排除C;是否拥有财产是手工工场工人和无产者区别的表象,而非根本,从生产力角度分析,前者主要是手工生产阶段,后者是大机器生产,这是两

18、者区别的根本,排除D。13. 有学者认为:“议会只能以人民的福利为立法的宗旨,以人民的授权为存在的基础,其权力不能滥用和转让并随时可以被人民收回,立法机关仅在制定法律时才存在,其成员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旨在强调A. 议员应由人民选举产生B. 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保障C. 立法权应受到严格限制D. 立法要体现全体人民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强调了议会立法宗旨是人民的福利,需要得到人民的授权,而且其立法权不能转让,但是可以被收回,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立法上,而且其成员需要受到法律约束,这些都是对立法权的相关限制,C正确;题干主旨是议会立法权实行原则和条件,而非议会产生方式,排除A;B

19、与题无关,排除;立法宗旨是为人民的福利并不等同于立法必须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排除D。14. 如图是德国某漫画家的作品。漫画中德国士兵戴着头盔全副武装,一手向俄国挥拳,一手扼住法国的脖子;奥匈帝国正与俄国和塞尔维亚战斗;法国是一幅害怕的模样;英国则站在钱袋子上;俄国张开大嘴,想要吞掉德国与奥创帝国,手里拿着酒瓶子,脚边还放着一个火药桶。该漫画A. 揭示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B. 反映了欧洲民众对战争的不满C. 讽刺了英法等国绥靖政策D. 体现了工作者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作者是德国人,漫画中德国是威猛强大的,而对其敌人如英国、法国和俄国都进行了讽刺。表明作者认为

20、本民族是本国,乃至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全副武装”的意思是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获得利益,这是典型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表现,故选D;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材料无从体现,A错误;材料反映德国的威猛和对其敌人的歧视,没有体现民众对战争的不满,B错误;绥靖政策是二战时期的,C错误。15. 19661970年,苏联经济增长较快,国民收入年均递增7.2%,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9%,均超过60年代上半期。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这表明苏联A. 工农业生产比例趋于合理B. 已经冲破了斯大林模式

21、的束缚C. 经济建设中浮夸现象严重D. 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效果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从材料中的增长率来看,这一改革效果显著,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工农业生产比例,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存在严重浮夸现象,排除C项。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共55分。)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宋代明代地方行政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

22、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材料二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

23、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答案】(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2)特点:“守中治边”,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重视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海疆并重,兼理边疆

24、地区经济事务;因俗而治,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民族制度(采取多种形式管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维护领土的完整性。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解析】【详解】(1)关于“同”,通过解读表格信息,对比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异同即可得出答案。根据“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可得出都分散地方的权力;根据“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可得出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关于“异”

25、根据“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可得出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根据“各省设三司分封子孙为王”,可得出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根据“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可得出监察体系更加完善。(2)关于“特点”,根据“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可得出维护领土的完整性;根据“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可得出对开疆扩土持谨慎态度;根据“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可得出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根据“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可得出陆疆与海疆并重;根据“

26、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得出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根据“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可得出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关于“作用”,可以从边疆政治、边疆经济、全局政治等方面分析。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

27、遂成官场惯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1933年3月,即罗斯福总统刚刚上台执政的前几个月,由于大萧条带来的贫困,退伍军人要求补偿金的大军开始向华盛顿汇集。到了5月,就有大约3000人住进一座“帐篷城”,这是罗斯福总统命令军队在华盛顿郊区一处废弃的要塞专门为他们搭建的。在白宫的安排下,国家新的第一夫人艾莲娜罗斯福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来到这些退伍军人之间,参加他们的歌咏会。一位退伍兵这样说:“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他的妻子。”到1933年6月,约2600名退伍兵接受了罗斯福总统“新政”提供的工作。摘编自向华盛顿进军事件(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

28、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美国民主制度遇到的危机,并简析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次危机的。【答案】(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2)危机: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广泛的贫困现象,政府面临极大的社会压力,这严重威胁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应对:安抚贫困人民;提供基本救济;举办公共工程,创造就业岗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析】【详解】(1)根据 “长紡有序、事亲至孝、敝老崇文的理念”,可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可得出汉

29、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根据“唐律规定“诸祖父母”,可得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根据“南北朝的“孤独园”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可得出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根据“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金俸谘救”,可得出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2)关于“危机”,由材料“由于大萧条带来的贫困,退伍军人要求补偿金的大军开始向华盛顿汇集”,可得出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广泛的贫困现象,使得政府面临极大的社会压力;结合所学,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法西斯主义蠢蠢欲动,可威胁美国的民主制度。关于“应对”,由材料“罗斯福总统命令军队在华盛顿郊区一处废弃的要塞专门为他们搭建的

30、”“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他的妻子”,可得出安抚贫困人民;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失业救济、以工代赈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归纳。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材料二 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000英里。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

31、轮船条例,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地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答案】(1)观点: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评析:由美洲流向欧洲的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原因: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2)原因

32、: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相关内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的图表信息,可知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评析材料的观点要结合其15-18世纪的背景,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中国明清时期的农工商业等方面作答。(2)由材料“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铁路”、“远洋船舶”、“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交通工具、政府政策等方面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结合所学,即可从

33、商品流通、市场和贸易、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等方面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英国的共同影响。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

34、,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

35、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答案】(1)国内外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

36、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第二次,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8分)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分,答出二点即可)(2)原因: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突出;一些大国的插手。(6分 答出3点给6分)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分)(3)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

37、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局面,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4分,若对比答也可,总分不得超过4分;若答出其他内容,言之有据,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环境,根据材料“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 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可见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联系所学,可知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第二次根据材料“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

38、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可见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联系所学,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可知毛泽东出访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而材料信息“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则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小问原因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矛盾尖锐、大国干预入手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目标,从国家主权和国家发展角度入手,概括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根据材料提示,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入手,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局面,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考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变化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