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
2、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要求“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
3、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体会人物
4、的感情。3.了解陈嘉庚办学的初衷以及他为祖国的振兴无私奉献的精神。重点难点1.了解陈嘉庚办学的初衷以及他的具体做法。2.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14陈嘉(ji)庚(gng)办学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qio)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段导读:本段介绍陈嘉庚的身份。十七岁时,陈嘉庚远涉(sh)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本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可以看出陈嘉庚少年时代吃过很多的苦。凭着他辛勤的劳作和诚信的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但是,远在异乡的他,却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 福建省同安县集美镇。这位实业家有着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从哪句话可以
5、看出来? 从他“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可以看出来。段导读:本段简要介绍陈嘉庚是如何成为企业家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陈嘉庚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远在异乡的他,时时想念自己的故乡。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一切”一词体现出了什么?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镇里的变化。 这个词深刻地体现出了陈嘉庚热爱家乡的情怀。当走过小时候念书的私塾(sh)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闭了。一打听,原来是镇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
6、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表现了陈嘉庚看到孩子们上不了学非常担忧的心情。“着急”一词表现了陈嘉庚怎样的心情?段导读:本段写陈嘉庚发现私塾关闭了,并为此很着急。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 说明他为了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振兴慷慨解囊,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他拿出自己的积蓄”,说明了什么?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有吃有穿就行了”表现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表现出了他生活俭朴的优秀品质。“这些钱是你下南洋辛辛苦苦挣来的呀!怎么能就这样都用掉呢?”妻子有些犹豫。“
7、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dn)误了,可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重点句解析:表现了他对孩子的关爱和对祖国前途的关心,表达了他的爱国精神。这句话表现出了陈嘉庚怎样的精神?在陈嘉庚的耐心劝说下,妻子被说服了。段导读:上面三个自然段是陈嘉庚和妻子的对话,通过他与妻子的对话充分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学校办起来了,孩子们琅(ln)琅的读书声又响起来了。陈嘉庚特别喜欢到学校走走。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ln)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 表现了他对孩子们的爱,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描写陈嘉庚的这些行动表现了什么?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
8、:具体描写了陈嘉庚是如何为家乡办学的。从此,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zhun)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 写陈嘉庚为了报效祖国,把自己的积蓄全部用于兴办学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句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他在集美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fn),还办起了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xi)门大学。这时的陈嘉庚已年近五旬,两鬓(bn)染上了斑斑白霜。 表现了陈嘉庚强烈的爱国精神,说明了他为家乡办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拼命工作”“源源不断”“全部积蓄”等词语,表现了什么?他
9、常常对人们说:“要想让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 希望祖国强大起来,不受外国欺侮。陈嘉庚为家乡办学的动机是什么?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陈嘉庚先生为了强国,不断办学的事迹。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杰出、远涉重洋、诚信、私塾、犹豫、琅琅、源源不断、欺侮”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陈嘉庚的照片及简介,厦门大学的图片,词语卡片。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1.(播放厦门大学的图片资料)这所学校就是陈嘉庚办的一所学校,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陈嘉庚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2.板书课文
10、题目:陈嘉庚办学3.朗读课文题目。二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出示陈嘉庚的照片、简介)如果你站在厦门大学海滨广阔的运动场上,顺着可容数万人的花岗石看台仰视,在一排似乎望不到头的碧绿的琉璃白石栏杆之上,宏伟壮丽、可供五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巍然耸立,两边校舍连云,佳木青葱,令人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当你被这仙境般的美妙景色所陶醉的时候,你会为多少青少年能有这样优美的学习环境而感到欣慰。这时,你自然会缅怀起学校的创办人“华侨旗帜”、爱国人士陈嘉庚先生。(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整合、内化,从而学会表达;另外,直观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由
11、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课文主要讲了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著名的大实业家陈嘉庚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家乡的孩子们办起了学校的事迹。学生:课文主要讲了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一边用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并在1921年利用全部积蓄创办了厦门大学。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话概括出创办学校的经过,这部分是难点,可以抓住第9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三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标示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1)请你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兴隆(ln)犹豫(yu y)琅琅(ln ln)欺侮(w)远涉重洋(s
12、h)(2)请你填空。“欺”的右边不是“月”,右边的第三画是(撇)。“隆”的第六画是(横)。“涉”的右半部分是(步)。2.理解词语的意思。杰出:(才能、成就)出众。诚信:诚实,守信用。犹豫:拿不定主意。兴隆:兴盛。3.请和你的伙伴一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四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的梗概1.默读课文,独立分段。2.伙伴讨论,找出分段的理由。3.集体讨论。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大实业家,远在异乡的他,时时想念自己的故乡。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陈嘉庚看到家乡孩子失学,就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建起了学校。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13、陈嘉庚把毕生的积蓄和精力都用在了兴办学校上。五学习小结,朗读课文1.课文主要讲了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看到家乡孩子失学,便倾其所有,为家乡兴办多所学校的事情。文章的篇幅不长,作者通过对陈嘉庚的成长历程的介绍以及对陈嘉庚语言的描写,表现出陈嘉庚热爱家乡、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高尚品质。2.练习朗读课文。1.能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3.理解陈嘉庚办学的初衷以及他的具体做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语句的课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陈嘉庚办学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课文主要讲了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
14、看到家乡孩子失学,便倾其所有,为家乡兴办了多所学校的事情。通过回忆,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陈嘉庚办学二整体感知,思考问题1.默读课文,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陈嘉庚言行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简单作批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2.同学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所画的语句。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使学生有的放矢地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1)想想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故乡的山,故
15、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中,“一切”这个词深刻体现了陈嘉庚热爱家乡的情怀。他这么热爱家乡,多么希望家乡能发展得更快,建设得更加美好哇。学生:“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这是陈嘉庚的想法。“很着急”这个词表现了陈嘉庚看到家乡的现状后焦虑的心情。老师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出陈嘉庚焦虑的心情。指名朗读。学生:“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陈嘉庚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办学上,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学生:“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可就再也补不回来了!”陈嘉庚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着对孩子们的关爱,对
16、祖国前途的关注。学生:“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这句话描写了陈嘉庚对家乡、对教育的热爱。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陈嘉庚语言、心理的语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他对教育的热衷之情。(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2.精读课文第三部分。(1)陈嘉庚为家乡做出了哪些贡献?谈谈你的想法。学生:“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由此可以看出,陈嘉庚并不是很富有的人,他一边辛勤创造价值,一边利用它来兴办学校。学生:别人赚钱是为了家人的生活更幸福,而陈嘉庚想的是
17、家乡的孩子、家乡的教育和家乡的发展。学生:“他在集美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还办起了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从这个省略号中可以知道他办的学校很多。学生:“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办教育,他不仅为福建省培养了人才,也为祖国培养了人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一段的标点符号省略号,来体会陈嘉庚所办的学校之多。还要抓住陈嘉庚最后所说的话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想让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这是陈嘉庚办学校的思想动力,也是他创业打拼的精神动力。来源:学+科+网(2)练习朗读你最受感动的语句。(指名朗
18、读)四总结课文,提升认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这篇课文用简短的篇幅讲述了陈嘉庚先生宁可自己过节衣缩食的生活,也要支援家乡办学,几十年如一日,为家乡、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事情。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平凡的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文章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语言,把人物热爱家乡的情感表达了出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记叙了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故乡,发现家乡由于贫穷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他深为家乡的孩子们担忧,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表现了一名华侨深切的爱国之情。讲课时,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多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在理解重点
19、语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围绕“陈嘉庚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办学”“他当时是怎样想的”等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陈嘉庚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进一步理解“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样说的”“他又是怎样做的”等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陈嘉庚崇高的爱国精神。在此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抓重点段落、语句进行学习。而教师本身要始终以情动人,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陈嘉庚先生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互动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评价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填
20、成语,组术语。下列14条成语,都分别缺少一个字,请你把它们补充完整,再组成7个语文中的术语,好吗?甜言蜜语文质彬彬无恶不作文过饰非生花妙笔画蛇添足死里逃生字斟句酌难分难解词不达意不择手段意气风发物极必反义不容辞2.你能把带“然”字的词语补充完整吗?(戛)然而止(凛)然不屈(怅)然而归(茫)然若失(屹)然而立(断)然拒绝(寂)然无声(浩)然之气(了)然于心3.仿照例子写一句话。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名侦探柯南一边在犯罪现场查找线索、搜集证据,一边把掌握的信息进行推理、分析。陈嘉庚陈嘉庚(18741961),字科次,又名甲庚,汉族。福建同安
21、县集美镇人。少年时赴新加坡随父经商获得成功。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他领导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陈嘉庚生前曾为全球华侨领袖。他是一位毕生热衷于教育的教育事业家,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陈嘉庚曾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岛国,总面积641平方千米。它的气温变化不大,降雨量充足。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以商业、运输、通
22、讯、旅游为主的国家。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盘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的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集美集美原先是属于同安县的一个小村庄,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居闽南金三角中心地段,现在已是厦门6个行政区之一,西北与漳州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东南由厦门大桥及高集海堤连
23、接厦门岛,是进出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门户。集美区是著名的侨乡和风景旅游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有六万多人。这里环境恬静幽雅,风光宜人,陈嘉庚先生故居、鳌园归来园、李林园、龙舟池、鳄鱼园、万宝山观光果园、学村建筑群等都是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年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精选教学设计(节选)来源:学.科.网一、导入:读题质疑。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出示课件: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1)读句子,画出重点词语。来源:ZXXK(2)根据重点词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是
24、“爱国”?)三、深入学习,感悟人物内心。1.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陈嘉庚的语言、动作的语句,把读的感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2.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来源:ZXXK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思考:对比读读,你读懂了什么?3.我们一起来看看陈嘉庚在南洋的生活。(出示资料)思考:陈嘉庚能够把自己的血汗钱,拿来为家乡人民办学,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陈嘉庚在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时,他回到家中又会怎样对妻子说?5.填空:陈嘉庚在海外拼命工作,是为了()。来源:ZXXK四、深化体验,运用语言。1.如果你是集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你会对陈嘉庚说些什么?2.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又会说些什么?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