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09.50KB ,
资源ID:22442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442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蝙蝠和雷达 人教新课标.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蝙蝠和雷达 人教新课标.doc

1、11.蝙蝠和雷达1.相关资料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雷达 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组成。目标的距离可通过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又反射回雷达的时间测定。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2.片段赏析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自由读第7、8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师:大家请看课件,边看边小声地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播放Flas

2、h动画课件)生:蝙蝠在飞行时,它的嘴发出一种声波,这种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就会反射回来,传达给耳朵,蝙蝠就调整了自己的飞行方向。师:这种声波是?生:超声波。师:好,不错。谁再来说说。生:蝙蝠飞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它的耳朵听见后就调整飞行方向,使它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师:你说得很好,很具体。大家自己低声说一遍。(学生自己说)【课文分析】本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

3、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学策略】在教学时,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一些阅读建议

4、,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阅读,再组织合作探究与交流。【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等词语。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理解科学家的试验过程。2.指导学生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预习本课的生字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

5、指导一、 谈话导入。(约5分钟)1.引导学生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2.谈话导入: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怎么会扯上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2.齐读课文题目。质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约7分钟)1.引导学生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让学生与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1.听课文朗读,标出自然段序号。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3.与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4.读生字

6、词。这一环节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完成开火车读生字词,达到巩固的目的。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约8分钟)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指导学生与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引导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与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3.与教师共同归纳,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约15分钟)1.引导学生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2.出示过渡句,“在漆黑的夜里得到了启示。”提问:这个句子运用了什

7、么修辞手法?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3.指导学生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并交流: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提问: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3)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了解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鼓励学生进行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段

8、话?1.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2.谈一谈过渡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自己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3.读第3自然段,自由交流段落大意。4.说一说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蝙蝠。5.学习教师出示的重点句子,了解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6.进行模拟体验,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7.带着赞叹与佩服的语气朗读教师所出示的句子。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关键问题,交流讨论,自主学习,感知文本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教师小结:蝙蝠为什么能做到这么神奇?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的东西吗?这也是科学家看到这种神奇的现象而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蝙蝠为什么能在漆

9、黑的夜里飞行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教师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新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复习,看起来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二、剖析实验,探究“奥秘”。(约10分钟)1.指导学生默读第4-6自然段,根据给出的表格写一写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小组讨论并填表。顺序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

10、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

11、用乱翻参考书吗?2.引导学生根据下面的问题汇报交流。(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4)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1.默读第4-6自然段,小组讨论,根据给出的表格写一写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2.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汇报交流。本环节设计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三、深入文本,探路“秘密”。(约15分钟)1.引导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2.指导学生相互交流

12、: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文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3.指导朗读。4.引导学生自由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5.指导学生动手画雷达探路方法示意图。6.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示意图,并复述。1.齐读第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2.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3.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4.自由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5.动手画雷达探路方法示意图。6.在小组内交流示意图,并复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可丰富学生的感悟。通过引导

13、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与把握。四、总结升华,激趣拓展。(约5分钟)1.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3.教师小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1.自由畅谈自己学了对这篇课文的感受和体验。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通过了解仿生学,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五、布置作业。(约5分钟)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2.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完成课外作业。激发学

14、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六、课堂板书。蝙蝠和雷达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又请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蝙蝠和雷达课堂精彩片段师:生字我们先看到这。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本文主要讲了,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发

15、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的事。师:好,你简略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生:本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找到了蝙蝠的飞行特点,然后根据它的飞行特点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事。师:不错,你又加入了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好了,请大家再读课文,看看科学家的三次试验都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每次试验的结果和试验的结论分别是什么?生自己填表。师:当你填好后,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小组交流。师,好了,我们找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生:第一次试验时,科学家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这说明蝙蝠飞行不靠眼睛。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好,第二次试验,谁来说?生:第二次试验,科学家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耳朵有关。师:说得很好,第三次试验谁来说?生:科学家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嘴巴有关。师:大家回答的都很精彩。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