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分析】本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具有关注的热情,对于本课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只会停留在表面,因为学生不会想得那么深入,学习本课时,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
2、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地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启示”的方法自主学习,渗透借助解决关键问题来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遵循课标中提出的“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
3、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预习本课的生字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1.听写部分生字词。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听写部分生字词。2.相互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温故而知新,课前听写,进一步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二、质疑学文。(约10分钟)1.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读了课文后
4、,你想提出什么问题?。2.引导学生交流:哪一个才是总领全文的主要问题? 1.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2.相互交流总领全文的主要问题。此环节的设计便是帮助学生找出全文提纲挈领的问题,再用解决最关键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文本的目的。三、研读文本。(约15分钟)1.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讨论。(1)“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蠢事”呢?为什么作者要用两个同义词呢?是否没有必要(2)“蠢事”是指哪件事?为什么幼龟不能救?2.指导学生相互交流: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侦察”龟?3.引导学生讨论:龟群是怎样离开巢穴奔向大海的?4.指导学
5、生说一说: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此时离巢将会给海龟带来灭顶之灾?引导学生理解“响彻云宵”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要写鸟儿们欢乐地叫呢?5.引导学生体会向导的悲叹。“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
6、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1.抓住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讨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
7、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
8、展。2.找到能看出这是“侦察”龟的语句。3.画出相关句子并回答龟群是怎样离开巢穴奔向大海的。4.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5.朗读课文,体会向导的悲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可丰富学生的感悟。通过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与把握。四、总结拓展。(约10分钟)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道”是什么意思?给了我们 什么启示?2.小练笔,补充句子: ,只会适得其反。3.引读该句,揭示中心。1.交流自己对“道”的认识,和受到的启示。2.完成小练笔。3.把握文章的中心。及时巩固,拓展延伸,加深印象。五、板书设计。自然之道 救一只我们 愚不可及 害一群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清晰的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时,主要采取了联系上下文、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让学生不仅认识自然之道,而且遵循自然之道。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