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愿人长久【教学调整】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四、五、六自然段。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点: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准备:小黑板、活动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学案1.学习本课生字词,认真读熟课文。2.查阅关于苏轼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 苏轼字号籍贯代表作 “三苏” 二、导学案活动一: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苏轼的资料,老师做适当补充。揭题。 1.播放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全篇。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2、(板书:2但愿人长久)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师检查自读情况(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教学调整】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活动三:再读课文,交流主要内容。1.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活动四:指导写字。三、巩固案1.生字描红。2.多音字组词。朝(cho zho) 奔(bn bn) 埋(mi mn)四、实践
3、案1.读熟课文。2.抄写课后第三题中八个词语。第二课时一、预学案1.搜集苏轼的水调歌头。2.练习朗读水调歌头。二、导学案活动一:自读课文,找到情感线。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活动二:结合插图,感受“心绪不宁”,理解“手足情深”。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2.学生交流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4、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2. 指导朗读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4.引说: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教学调整】活动三:细读4、5自然段,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1.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
5、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2. 指名朗读指导看图。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3. 交流讨论。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1 配乐朗读。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指名朗读,齐读。活
6、动四:诗文对照,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交流讨论。2.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教学调整】(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4. 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课件出示)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5.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6.出示词文,师范读。7.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活动五:出示原文,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朗读,感受意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三、巩固案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水调歌头。2.语文补充习题中部分题目。四、实践案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2开展苏轼诗词诵读会。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 怨宽 慰千里共婵娟【教学反思】主备人: 组长: 审核人: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