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四年级上册 习作1 教学设计设立一个新节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节日,知道这些节日寄托着人们那些美好的感情及愿望。2、引导学生看图,联想自己和身边的人们是怎样度过这些节日的。3、激发学生对美好愿望的表达的欲望,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节日。4、培养学生善于想象,乐于思考和表达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真实的说出自己的设想,并有条理的写下来。教学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充满感情的描述过节的情景。教学准备:ppt课件,例文教学过程:一、缤纷节日大家谈。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节日,你能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吗?2、(出示春节、植树节等节日的相关图片)让我们猜猜这些图片拍摄的是哪
2、个节日的情景呢?从哪里看出来?3、教师小结:是啊,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你们心里一定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感情与愿望吧。如果现在给你个机会,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最想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二、互相交流,说说愿望。1、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把你最美好的心愿说给你的好友听,告诉他你的心愿是什么?又是什么事情让你想要设立这个节日的?2、大组交流。你可以把你的设想说出来,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3、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呢?闭上眼睛,美美地想一想,你将怎样度过这个节日?4、指名说说自己的遐想。三、练习习作,集体评议。1.要想写好这篇习作,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
3、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2)有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2.小组交流评议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组内互读,互评,交流。“师”之概念,
4、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学生诵读,师生共同修改。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四、作业:自主修改草稿,并誊写在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