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
2、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元帅和小棋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辨析多音字“场、弹”;会读写13个词语。2、能用“指导、鼓励”造句;能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的意思。3、能抓住“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一重点句,理解全文内容。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大元帅”对“小棋手”勇敢无畏的赞美之情。二、教学重点:抓住“我赢了,我终于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一重点句,理解全文的内容。这个句子一方面说明陈毅元帅善于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赞扬了聂卫平的“勇敢无畏”。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
3、”这句话的意思。四、教学安排:2 课时 第课时一、教学内容:1、读准并会写本课的生字,读通课文。2、通过读课文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二、教学过程:一、激疑导入,一读课文。1、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元帅,你会读这两个字吗?看到这两个字你有什么想到了什么?再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小棋手,你觉得棋手应该是最擅长干什么?2、揭题,通过预习,你能告诉大家,课题中的元帅和小棋手各是谁?3、师简介:陈毅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大元帅,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都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聂卫平呢,老师读一段文字,你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师:聂卫平,出生于北京一个围
4、棋世家,父母亲和外祖母都是围棋爱好者。他和姐姐聂姗姗、弟弟聂继波从小学棋,在北京少年围棋赛上被称为“聂氏三小将”。他13岁就夺得全国少年冠军;1973年,进中国围棋集训队;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获得全国冠军。后来,他作为中国围棋代表团成员,在访问日本的比赛中,取得了7战6胜1负的4、激疑:你想,一个大元帅,一个小棋手,如果在棋盘上展开一场战争,结果会如何呢?根据学生发言,到底是谁赢了呢?读一读课文,并找出理由。二、反馈小结,二读课文。1、学生发言。板书:赢赢两人都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句子:“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充满矛盾的话是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2、师小结,进一步激疑:请再读课文,找一
5、找他们各自的“赢”分别赢的是什么呢?二读课文,他们两人羸的各是什么呢?三、三读课文,了解大意。反馈问题2:他们两人“羸”的各是什么?(1)你认为聂卫平赢的是什么?(棋艺)(2)大元帅赢的又是什么呢?(发现了)板书。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勇敢无畏”(3)说说“我输了?不!我赢了!”中,陈毅元帅所说的输,是输了什么?赢,又是赢了什么?5、到现在为此,你能用上课题,以及老师的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四、小结激情,确立下节课的研读目标。1、请你再认认真真地用心读一遍课文,用心去感受你更喜欢文中的元帅还是小棋手?学生发言。2、小结:不管你喜欢谁,总有你的理由。下节课我们再请你们从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找出你更喜欢元帅或小棋手的原因。五、巩固字形,完成作业本字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