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0KB ,
资源ID:222671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267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课《但愿人长久》∣苏教版.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课《但愿人长久》∣苏教版.doc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2课但愿人长久1课时教学设计“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

2、“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课题 但愿人长久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学习多音字“埋”,理解并运用“万里无云、悲欢离合”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

3、、六段。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围绕“思念”这一主题,去理解课文内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重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我能通过结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观看歌曲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歌曲但愿人长久。2.歌曲美不美呢?(美)是啊,这首歌不仅曲调美,歌词写得也很美,你知道是谁写的吗?(苏轼。)3.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

4、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的词主要收集在东坡乐府中。(板书课题:但愿人长久)学生齐读课题。倾听歌曲。齐读课题。听歌曲,放松心情,引入课堂。同时,歌曲内容与本课内容有关。讲授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自由读一读自己圈画的生字。3.生字学习:车辙(zh);埋(mn)怨;安慰(wi);做官(gun);尝(chng)试;欣赏(shng);心绪(x);睁(zhng)

5、眼;悲(bi)伤;缺(qu)失;虽(su)然;宽(kun)慰4.理解重点词语:宽慰:宽畅欣慰。心绪不宁:心情不平静。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悲欢离合:悲伤和欢乐,离别和团聚,泛指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手足情深:形容兄弟间的感情深,本课指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很深。 5.学习多音字:埋:mn(埋怨)mi(埋没);奔:bn(投奔)bn(奔跑) 6.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过程。)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感受苏轼表达的情意。

6、三、精读领悟(一)全文共分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第一部分(1-3段):写中秋月圆之夜,苏轼思念阔别已久的弟弟,这是苏轼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原因。 第二部分(4、5段):具体描绘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意境。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自我宽慰,吟诗寄情。 (二)学习第一部分。1. 指名读这一部分。师生评价。2.思考:文中的哪个词语是描写环境的?(皓月当空、万里无云。)3.思考填空: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形影不离),长大后很少有见面的机会。4.课件出示句子: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1)思

7、考: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苏轼和弟弟之间形影不离的深厚感情。)(2) 上面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先概括后具体,第二句话通过具体描述表现兄弟手足情深。) 5.如何理解句子“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七个年头”说明分别时间之长,联系上文中的“手足情深”,可见与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七年之久,怎不令人思念。)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过渡:知道了这首词的写作原因,这首词的意境如何呢?继续学习第二部分。(三)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读第二部分,师生评价。2.思考: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呢?(由一开始时的埋怨,变成了最后的宽慰。)3.此时的景色如何呢?(月亮渐渐西沉,透

8、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月亮渐渐西沉”说明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说明时间过了很久,暗示夜已经深了;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入眠。)4. 拓展:如果是你,在这样美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示例:静静地欣赏这美丽的月色,产生无限的、美好的遐想!)5. 而此时的苏轼,内心却产生了埋怨。苏老先生究竟“埋怨”谁呢?(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从中体会到什么?(诗人表面是埋怨月亮,实际是埋怨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亲人常难聚首的现状。)(从诗人的埋怨中,体会到他思念亲人的惆怅与伤感。)6.找出文中描写苏轼心理的句子?课件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

9、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7.苏轼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他由月的圆缺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这是诗人热爱生活、积极奋发的宽大胸襟的表露。)8.有感情地朗读本部分。(四)学习最后一段。 2.思考:这几句诗与文中哪一段呼应?“此事”和“婵娟”分别指什么?(与课文第五段呼应;“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婵娟”指美好的月色。) (五)课堂小结: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们感触颇深。同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这两句千古名句表达了我们对离别亲人的美好祝愿。 (六)拓展延伸: 出示全词。生有感情朗读体会。自读预习。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学生倾听朗读,评价读书。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理解好词语是学好语文的基础。锻炼学生朗读和倾听、评价的能力。课堂小结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了解了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2)课文以“思念”为主题,以“月”为主线,写出了苏轼心情的变化,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五、课堂练习2.选词填空。观赏 欣赏 (1)星期天,爸爸带我去公园(观赏)菊花。 (2)爸爸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他收藏的名画。六、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2.抄写课后练习题第三题词语。回顾总结收获。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板书设计但愿人长久豁达大度热爱生活 心绪不宁思念亲人 心生埋怨月圆人不圆 心里宽慰真情留人间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