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直线运动1.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B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C在t1-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D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2如图甲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s-t图象表示出来(其中s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图乙中的四幅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以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
2、8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D如果距停车线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 4.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a=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5 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s = a + 2t3 m(其中a为一个常数),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6 t2 m/s。则该质点在 t = 2s时的瞬时速度和 t = 0 s到 t = 2s间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A8m/s、24m/s B24m/s、8m/s C12m/s、24m/s D24m/s、12m/s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 ,即可得出注意体会平均速度与瞬间速度的区别。6一物体在距离地面高h的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不计空气阻力,经过t时间后落至地面,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为v,则( )A物体通过前半程和后半程所用时间之比为1:(一1)B物体通过h/2
4、处的速度为v/2C物体通过t/2处的速度为v/2D物体经过前t/2和后t/2的位移之比为1: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B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一定越大C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D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与速度无关8.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2,那么在任意1S内(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B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末速度大2m/s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初速度大2m/s9. 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8s末开始刹车,经4s完全停下设刹车过程中汽车也作匀变速直
5、线运动,那么前后两段运动过程中汽车加速度大小之比是 ( )A14B12C11D2110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A、B、C三点,已知ABBC,AB段平均速度为20 ms,BC段平均速度为30m/s,则可求得( )A速度Vb B末速度Vc 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11. 一辆沿平直路面行驶的汽车,速度为36km/h刹车后获得加速度的大小是4m/s2,求:(1)刹车后3s末的速度;(2)从开始刹车至停止,滑行一半距离时的速度12.2008年8月9日,中国选手陈燮霞以抓举95公斤、挺举117 公斤、总成绩212 公斤夺得举重48公斤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的
6、首枚金牌。举重运动是力量与技巧充分结合的体育项目,就“抓举”而言,其技术动作可分为预备,提杠铃,发力,下蹲支撑, 起立 ,放下杠铃等六个步骤,如下图所示照片表示了其中几个状态,现测得轮子在照片中的直径为1.0cm,在照片上用尺量出从发力到支撑,杠铃上升的距离为h1 =1.3cm,已知运动员所举杠铃的直径是45cm,质量为150kg,运动员从发力到支撑历时0.8s.g=10m/s2。(从发力到支撑过程:可简化为先匀加速上升达到最大速度,再竖直上抛达到最高点)试估算 :()从发力到支撑这个过程中杠铃实际上升的高度h=?()从发力到支撑这个过程中杠铃向上运动的最大速度?()若将运动员发力时的作用力简
7、化为恒力,则该恒力有多大? 13.一物体由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若s2-s1=6米,s1s2=37,求斜面的长度为多少?14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A、B,质量均为m=0.8kg,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初速度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 图中的两条直线分别表示A物块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和B物块不受拉力作用的-t图象,求:(1)物块A所受拉力F的大小;(2) 8s末物块A、B之间的距离s.15.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
8、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参考答案1.【答案】BD【解析】A选项t1时刻的斜率应该比虚线的斜率大,即加速度大,A错。B选项0-t1时间虚线围成的面积比实际围成的面积大,可以知道位移大,得平均速度大,B对。C选项t1-t2时间内,虚线围成的面积比实际围成的面积小,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小,C错。D选项t3
9、-t4时间内,虚线是平行时间轴的直线,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D对 2.【答案】C【解析】由甲图v-t图象可以得到:0t1做正向匀速直线运动,t1t2静止,t2t3做反向匀速直线运动。对应的s-t图象中第一段为斜率为正的直线,第二段为平行于t轴的直线,第三段为斜率为负的直线。答案:Cw3.【答案】AC【解析】AB选项如果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1=2s内的位移=20m18m,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2m/s12.5m/s,汽车没有超速,A项正确B错。CD选项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需要时间s,此过程通过的位移为6.4m,C项正确、D项错误。4.【答案】=0.16m/s2【解析】处理匀变速直线运
10、动中所打出的纸带,求解加速度用公式,关键弄清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意义,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t为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如果每5个点取一个点,则连续两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3.68-3.52)m,代入可得加速度=0.16m/s2。也可以使用最后一段和第二段的位移差求解,得加速度=0.15m/s2.5.【答案】B【解析】由瞬时速度公式可得 t = 2s 时的速度为 = 6t2 m/s = 622 m/s = 24 m/s,由s和t的关系得出各时刻对应的位移,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可得 t = 0 s到t = 2s 间的平均速度为 = = = 8m/s,应选B。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 ,即可得出
11、注意体会平均速度与瞬间速度的区别。6.【答案】ACD【解析】由于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比为1:3:5:,连续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为1:() : ():,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可判断A、D正确设物体通过h/2处的速度为v/,v/20=2g v20=2gh ,所以B错误又由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得:物体经过t/的速度为v/2,故C对,因此本题应选ACD7.【答案】D【解析】物体运动的速度很大,若速度的变化很小或保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不一定大(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等于零)A错物体的加速度大,表示速度变化得快,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大
12、,但速度的数值未必大比如婴儿,单位时间(比如3个月)身长的变化量大,但绝对身高并不高B错“加出来的速度”是指vt-v0(或v),其单位还是m/s加速度是“加出来的速度”与发生这段变化时间的比值,可以理解为“数值上等于每秒内加出来的速度”C错加速度的表达式中有速度v0、vt,但加速度却与速度完全无关速度很大时,加速度可以很小甚至为零;速度很小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大;速度方向向东,加速度的方向可以向西8.【答案】B【解析】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为2m/s2,表示每秒内速度变化(增加)2m/s,即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并不表示末速度一定是初速度的2倍在任意1s内,物体的初速度就是前1s的末速度
13、,而其末速度相对于前1s的初速度已经过2s,当a=2m/s2时,应为4m/s9.【答案】B【解析】汽车运动的全过程由前后两个阶段组成前阶段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后阶段是匀减速运动,最后停止前阶段的末速度就是后阶段的初速度,设前阶段的加速度为a1,运动时间为t1;后阶段的加速度为a2,运动时间为t2根据速度公式vt=v0+at,所以前后两阶段加速度大小之比为答 B10.【答案】ABC【解析】设sABsBCs,m/s=24m/s,,得:VA14 m/s,VB=26m/s,VC=34m/s 答案:ABC11.解析:(1)由速度公式vt=v0+at得滑行时间:即刹车后经2.5s车停止,所以3s末的
14、速度为零(2)由位移公式得滑行距离,即设滑行一半距离至B点时的速度为vB,由推论12.解析:(1)根据轮子的实际直径0.45m和它在照片中的直径1.0cm,由比例关系得:0.45m/1.0cm=h/1.3cm,实际上升的高度为h=0.59m。 (2)设杠铃在该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有 得 (3)减速运动的时间应为 加速运动的位移: 又 解得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解得 13.解析:设斜面长为s,加速度为a,沿斜面下滑的总时间为t .则:斜面长: s = at2 ( 1) 前3秒内的位移:s1 = at12 (2)后3秒内的位移: s2 =s -a (t-3)2 (3)s2-s1=6 (4)s1s
15、2 = 37 (5)由(1)(5)得:a=1m/s2 t= 5s s=12 . 5m14.解析:设A、B两物块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由-t图可得: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对A、B两物块分别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 = ma1 , f = ma2 由式可得:F = 1.8 N设A、B两物块8s内的位移分别为s1、s2,由图象得: 所以 s = s1s260m 15.解析: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 S1S2 S0 联立以上四式解得: 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 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S26.5 m-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