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 衣 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台 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即金陵城,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城。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但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
2、古如斯和六朝的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后者视今,六朝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孤 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
3、思解愠,愿斫五弦琴。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人运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梧桐树天质枝繁叶茂,孤高笔直、高耸入云,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晒越壮的特征,表达了自己孤高正直、虚心扎实、坚强不屈、老当益壮、甘愿为百姓疾苦献身的人生理想。(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说说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从军行杨炯烽
4、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表达了诗人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这是一首送别诗,一、二句所描写的氛围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诗的首句写饯别宴上的情形,正是橘柚飘香的时节,友人分别,酒浓情深,尽醉为欢,气氛热烈。次句写分手情形,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不胜凉意,诗中的“凉”字,既是身体的感觉,又是心理的感受,气氛
5、转为悲凉。这样写,前后二句形成了氛围上的对比,既写出了从饯别到离别时心情的变化,又以饯别时的欢饮衬托出离别时的感伤。(2)有人说,王诗中的“忆”是全诗中的关键词,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忆”在诗中的作用有二:其一,(从结构上看)“忆”字承上启下,从眼前的离别推想到别后的情形,由实入虚,拓展了诗的意境。其二,(从情感上看)“忆”字引出的两句诗从对面写来,为远行人勾勒了这样的画面:遥想将来你夜泊在潇湘之上,孤月高照,清猿长啼,一声声闯入梦境,会让你愁不忍听吧。借助这样的画面,深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殷殷牵挂、依依不舍之情。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