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2017.09说明:试卷满分100分.试题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7页,第II卷为第8页至第10页。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共48分)(本部分包括40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深受宗法影响B.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
2、教色彩D. 利于邻里和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
3、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2.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了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A. 种植五谷B. 精耕细作C. 铁犁牛耕D. 男耕女织【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的是对精耕细作的理解。由“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ACD项包含在B项之中。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
4、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
5、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以上变化表明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 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 专制皇权逐渐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三公九卿地位的下降,也反映了专制皇权逐渐的加强,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古代中国家事与国事一体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城市布局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布局的变化而非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
6、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学的“三要素”的理解,明确“史实”、“史论”、“史识”的区别。根据题干的描述,A、D项属于“史实”的范畴,即历史事实,B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C项属于“史识”的范畴,即对郡县制的科学认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
7、ABD项。6.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 修撰的政治性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考查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记载的真实性和对历史评价的公正性,排除A、B两项;解释历史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考点定位】史学素养史书编著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名师点睛】写入书本的历史是
8、对过去真实历史进程的记录和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撰写者本人能力、学识和观念立场的影响。官方积极介入修撰史书,是想通过这一途径宣扬官方意志和价值观念,让史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官修史书的行为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因此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色彩。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
9、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所以为了“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才创立了科举制度,所以,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也就在于选项D。8.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职官体制的调整,“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是根据现实需要
10、为提高效率而调整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宋是皇帝决策而非集体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而非分化事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
11、柱,建立文庙是在强化这一思想支柱,以此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才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的产生导致文庙的兴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庙的修建是加强统治的需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10.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在明成祖时
12、期开始参与国是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可以知,A中明太祖时,废中书省,权归六部,尽管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但没有说明其职责,故A错;C只是说仁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大臣变成宰相,C错;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内阁和六部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而成祖时,“简翰林院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故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内阁制。11.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
13、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B.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C. 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 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之间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说明明朝时期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比较的信息,所以不能得出民营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的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重农”的信息,而且材料不能体现严格的“抑商”措施,故B不符合题
14、意;结合所学,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12.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 经济作物的扩大D.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答案】B【解析】康熙统治后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当时新航路开辟后,中外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米价非正常上涨,故B正确;经济作物的扩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人口增长是米价正常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非正常上涨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1
15、3.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A. 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 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反映出当时山东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烟草进行销售,即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而非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选项A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手工卷烟技术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
16、合题意,排除;农经济解体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4.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巳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A.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B. 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C. 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D. 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没有实行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17、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斯密的这些论述切中了当时中国的时弊,揭示了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15.“合议即成,举国争商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在哪次战争之后A. 鸦片战争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答案】C【解析】“举国争言洋务”,“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这些就是早期维新思想。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这大大
18、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兴起,故本题答案选C项;鸦片战争后刚刚触及国人天朝上国的架子,很多人仍没有清醒过来,A不选;B项后主要是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势力仍然很强大,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是好的,不用向西方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比题干所说材料时间晚。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举国争言洋务”,“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结合所学的维新思想的背景即可选出答案。16.汉阳铁厂创办时,负责提供设备英方曾提出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的要求,但张之洞却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办一份可也。”结果由于设备与铁质不符,造成大量浪费。这说明A. 外国资
19、本主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B. 洋务企业还不具备近代工业特征C. 张之洞思想观念落后于同时代的国人D. 洋务派仍然受天朝上国观念束缚【答案】D【解析】由“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办份可也”可虽然以看出张之洞虽然创办近代工业,但是还具有中国的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主要描述的是中国自身的弊端没有体现西方资本主义的阻碍;B项说法错误,洋务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具备近代工业的特征的;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把张之洞与国人思想观念进行比较。【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抓住“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办份可也”结合所学可知考查中国的天
20、朝上国、盲目自大的观念。17.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这反映出A. “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B. 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C. 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D. 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积极发展实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业救国”思潮仅仅是少数人的想法,谈不上深入人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业仍然是主流经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业的确有利近代经济转型,但材料未显示这一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
21、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南京临时积极发展实业。18.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段材料说明平民革命是A. “家天下”式的旧式革命B. 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革命C. 实现君主立宪的平民革命D. 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材料引文强调国民平等参政,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体现资产阶级共和思想。由此可知,“平民革命”是指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材料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思想,所以排除A;同盟
22、会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故C错;同盟会的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错;考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详解】19.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答案】A【解析】从“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善变”,对中国能否适应世界环
23、境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抛弃旧文化,崇尚新文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选项没有注意到时间:20世纪初,这个时期康梁变法已经结束;D选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这种思想。20. 74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主要考查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注意题干“73年前”时间限制,“大
24、西北”地点限制。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就指红军长征。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是指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故D正确。【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1.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A. 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 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C. 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D. 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制定【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全面侵华,东亚国际格局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形成
25、,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主动向中国贷款,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综上分析可知,两次主动贷款都是由于当时国际格局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贷款主要是用于对日的战争,排除;C项,苏联主动向中国贷款的原因是由于但是国际格局发生变化,而不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接受贷款与提高国际地位也无关系,排除;D项,“长期”表述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策略,但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策相继进行调整,该项表述夸大了贷款的作用,排除。22.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
26、要是基于A. 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B. 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C. 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 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正阳抗战体现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故A项正确;BC项此案例中没有体现;中国抗战取得了胜利,故D项错误。23.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可见“教训”是A. 生产过剩,市场狭小B. 忽视民主与法制
27、C. 重视积累,忽视消费D. 片面发展重工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由题目中的信息“工人福利就需要改进”“关心群众生活工资需要适当调整”可知毛泽东主张提高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以提高其消费能力。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市场狭小”的说法错误;B、D两项的表述题目中均未涉及,故排除。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十大关系24.据统计,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由此可知A. 沿海工业仍占居主导地位B. 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C. 工业“大跃进”局面己形成D. “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答案】
28、A【解析】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比重仍然是低的也就说明了沿海工业是仍占居主导地位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民经济重心仍然在沿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大跃进”1958年才开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5.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29、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答案】D【解析】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建国以后,D项应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由题目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急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建国初期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本题应选D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26.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 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C. 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D. 维护
30、了城邦整体利益【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说明了国家至上,而不是法律至上,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等信息可得出国家至上的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法律的作用进行阐释,故C、D项排除。点睛:材料“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是解题的关键。27.古代雅典举行公民大会的时候,执政官就派人两头牵着一根长绳,从市场和街道上横扫而过,把人们赶向会场,绳上沾着赭色矿石粉,谁的衣服沾上这种粉末,就成为极大的耻辱。这种做法A. 有利于坚
31、持民主制度B. 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不宽容性C. 是对公民人身的侮辱D. 扰乱了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了用带有赭色粉末的绳子驱赶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身上沾有这种粉末会被认为是极大耻辱,这种做法保证了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有利于坚持民主制度,故A正确;B、C、D过度夸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用其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掩盖了其本质,排除。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参加公民大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28.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
32、证其主旨的是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新的学说要建立在对汲取原有思想营养的基础之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在汲取意大利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兴起的,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9.“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
33、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B. 阐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C. 阐述了宗教改革的原因D. 阐述了启蒙运动的原因【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引发了信仰危机,继而引发了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AB两项明显错误,不符合题干所描述的时代特征(即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AB;宗教改革,主张信奉的经典仍然是圣经,而题干材料对圣经持“否定怀疑”态度,排除C。【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
34、0.有学者称,在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中,18世纪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中,解决了一个很多国家都容易忽视的问题。即社会从革命向平稳的和平发展过渡的权力再分配问题,以及大众如何被和平地纳入新的体制的问题。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事件是A. 光荣革命B. 代议制的建立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 议会改革【答案】C【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代议制建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1832年议会改革,故AB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18世纪早期,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行政权和平地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后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故C正确。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8世纪”
35、,排除不符合材料时间的选项即可。31.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A.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B. 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 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D. 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的权力
36、之争,故B选项错误;立法与行政之争,属于三权分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概念混淆从而错选C选项,复习和考试训练中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32.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1815年谷物法正式颁布。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A.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B.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C. 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D. 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答案】D【
37、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谷物法是国家对经济的一种干预,从1815年谷物法正式颁布,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可以体现出自由贸易的发展,结合时间来判断,这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由主义;B选项与材料内容相反;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点睛:解答本题关键点有二:一是时间,材料中给出了1813年、1815年、1846年。这三个时间段英国工业革命逐步开展并最终完成,所以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二是谷物法代表的含义,它代表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明确这点可以很容易的解答。33.托克维尔这样描写1835年的曼彻斯特,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住
38、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城市的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另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肮脏的下水道里淌出的却是足赤的黄金。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造成了环境污染出现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化进程迅猛金矿业发达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835年的曼彻斯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业中心城市,“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另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说明工业化发展很快,人们到工厂就业。“肮脏的下水道里淌出的却是足赤的黄金”。
39、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金矿业发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C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详解】34.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 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 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C. 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 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40、。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不是论述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工业革命的条件,也不是论述世界殖民霸权问题,材料意思为工业革命后一些身份低微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由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选D。考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详解】【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
41、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35.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方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A. 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B. 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C. 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D. 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即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尚未出现工
42、业革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6.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A.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 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C. 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D. 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
43、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国并未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英国是希望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危机而非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英国并未充分认识到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等信息是在强调英国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英国度过经济危机的措施 【详解】【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
44、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37.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A. 关注民生问题B. 遏制两极分化C. 削减政府开支D. 控制生产规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认为国家进步的标志是“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对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救济”等措施,如建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这些都关注
45、了民生问题。故选A。BCD 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信息。考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其中,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其改革的亮点,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38.华沙条约序言:“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
46、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的和平。”这说明华约成立的旨在A. 防止军国主义复辟B. 维护欧洲的和平C. 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D. 打败德国法西斯【答案】C【解析】华约组织是军事方面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的产物,也就说明华约成立的旨在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华约成立和军国主义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约成立是对抗美国而非维护欧洲的和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德国法西斯已经被打败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9.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
47、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B.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B【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
48、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20世纪70年代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40.下列示意图正确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轨迹的是 (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多极化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50年代-70年代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局面,到了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所
49、以选B。【详解】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包括3小题,41题25分,42题12分,43题15分,共52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说文解“体”为“人依木而歇”,表达的是一种劳动的终止与歇息状态。在农耕文明“天人合一”哲学大框架下的“休闲”,强调的只是劳动与休息的辩证关系,人的身体的一种休息行为。我们的先人又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非常注重文学休闲、艺术体闲,无论是“独钓寒江雪”的老翁还是游走山川的行者抑或高朋相聚的茶会,都折射出古人将艺术融于休闲境界。摘编自谢珊珊试论中国古代休闲文化的审美意
50、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休闲生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材料二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全新的周末度假旅游代替;日常阅读的书籍也由原来的以宗教书籍为首选变成了以阅读报纸、通俗小说等为主;与原来到教堂做祷告相比,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为足球、拳击等运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到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摘编自赵虹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转型(2)根据
51、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休闲生活的变化。(3)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英两国休闲生活的不同。【答案】(1)特点: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指一种身体的休息;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具有养生保健的特点,动静兼具;文人休闲与文学艺术紧密相联。成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为基础;深受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达;并深受儒家理学思想的影响。(2)变化:逐渐世俗化;逐渐多样化;逐渐文明化;逐渐法制化;逐渐平民化;逐渐商业化。(3)认识:中英两国的休闲生活是两种不同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休闲生活;两种休闲生活各有特点,应当相互吸收借鉴。【
52、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休闲生活及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休闲生活。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说文解休表达的是一种劳动的终止与歇息状态。在农耕文明天人合一哲学大框架下的休闲,强调的只是人的身体的一种休息行为”得出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指一种身体的休息;根据“我们的先人又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非常注重文学休闲、艺术休闲折射出古人将艺术融于休闲境界”概括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具有养生保健的特点,动静兼具;文人休闲与文学艺术紧密相联。第二小问,依据对以上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教育分析概括上述
53、特点的成因。第(2)问,依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代替”得出逐渐世俗化;根据“全新的休闲旅游”“日常阅读的书籍”“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得出逐渐多样化;根据“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为足球、拳击等运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得出逐渐文明化和法制化;根据“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到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得出逐渐平民化和商业化。第(3)问,依据对两则材料中中英两国休闲生活不同的内容及特点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明
54、的基础、文化传统、相互借鉴吸收等方面归纳。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解析】本题据材料表格“古代社会到21世纪初的通信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
55、定一个论题,例如: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注意史论结合。4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
56、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材料二: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据
57、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思想主流地位的巩固发展;中国古代对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视; (2)积极: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闭的分化,加速了淸王朝的覆灭;不足: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中国军阀割据的发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的信息从古代经济模式、政治统治、思想文化教育等角度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归纳出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依据“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归纳出新型人才的培养,依据材料“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归纳出思想影响;依据材料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归纳出科举制度废除导致中国军阀割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