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假作业(十二)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脉搏兵慌马乱度过难关冒然从事B、辐射协从不问关怀倍至渊远流长C、坐镇食不果腹毕恭毕敬委曲求全D、震撼以逸代劳严惩不待仪义直言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怄气 和事老 殉情枉法 黯然销魂 B、通缉 连锁店 钟灵毓秀 额手称庆C、渲泄 绩优股 委曲求全 绿水青山D、表率 白内瘴 震耳欲聋 涣然冰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散文随笔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很大程度上满足和适应了现代人所需要的东鳞西爪、吉光片羽,但又不乏革新性与创造性的精神表达。B、目前,被称作“中国结”的巨
2、型立交已经崭露头角,只等拆除围挡,即可马上通车,之后微高架很快将启动龙川路下穿通道工程。C、冬天已至,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方式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D、由于管理不善,现在的地摊文学颇有瓦釜雷鸣之势,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C、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
3、自然、追求美好生 活的愿望。D、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C、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6、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B、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C、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D、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报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阳光明媚的三月,我们一行相约到少林寺游玩。_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游遍寺内所有景点,少林寺那“禅、武、医”三者合一的独特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少林寺的门前有石狮一对,雌
5、雄相对,威武无比,亦为清代石刻。进了景区大门后,我们沿着道路两旁的树阴,朝少林寺方向缓慢而去。下车后,我们冒着酷暑奔赴少林景区。我们沿着一条长长的甬道往里走,甬道两旁是松柏掩映的碑林,碑林尽头耸立着的是巍峨壮观的天王殿。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我们走进少林寺,只见眼前古木参天,烛烟缭绕,殿宇敦实古朴。A、B、C、 D、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
6、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多。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
7、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使其主于乡贤祠,以助勤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亦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
8、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御制诗以纪其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乃不敢引疾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四海好学能文者 事所以不成者 D、 去而人爱思之 今行而无信10、下列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11、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3分)译文: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
10、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3分)译文: (3)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译文: (4分)寒假作业(十二)参考答案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答案】选C【解析】 A项,慌荒,度渡,冒贸;B项,协胁,倍备,渊源;D项,代待,待贷,直执。2、【答案】选B【解析】A项,“殉”应为“徇” ;C项,“渲”应为“宣” ; D项, “瘴”应为“障”。 3、【答案】选D 【解析】A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B项“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C项“量入为出”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确定支出的限度,这里应用“量力而行”;D项“瓦釜雷鸣”比喻庸才、庸事等声势
11、显赫。4、【答案】 C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相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 D项句式杂糅,“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方面”或“但就其来说”。5、【答案】选A 【解析】B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正确语序应是:“达成一致”“终于定稿”“写入法律”;C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们”,而“贝母”应该是“被(人们)采集起来”;D项不合逻辑(语序不当),“不仅还”表递进关系,原句内容倒置,应该是“他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先驱。”6、【答案】D、【解析】A项成分残缺,“具
12、有”缺主语;B项语义重复,“堪称”即“可以称”,与句中的“可”有重复;C项不合逻辑,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为男子的代称。“老年职工”就包含男女,主宾构不成比较。7、【答案】选C 【解析】 按照游览的空间顺序排列即可。先是“少林景区”,然后“少林寺方向”,接下来“少林寺的门前”,之后“走进少林寺”,后是“沿着一条甬道往里走”,是“天王殿”,最后“该殿”怎么样。二、文言文阅读(19分)8、【答案】选D【解析】D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该词义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9、【答案】选B【解析】B项中“乃”均解释为“才”;A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
13、,表目的,第二句“以”是介词,译为“把”;C 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译为“的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假设关系。9、【答案】选D【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章的综合考查,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D项“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错误,原文未曾提及。10、译文:(1)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用(它)来教授读书人。(2)已经拥有了高深资历、显赫声望(或:已经资历高深、声望显赫了),(朱筠)就声称读书人要把读书和端正品行作为职责,不能趋炎附势,拜访权势显赫之人。
14、(3)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思和气势奇特奔放,在义理、事物、情感方面没有不包含的,想要谈论的话题没有不深刻彻底的。【参考译文】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府大兴人。九岁时到都城学习,十三岁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先生年轻的时候英俊奇异,秉性超过一般人,他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为善写文章著名,被钜公大加欣赏。等到父亲去世,回家奔丧,服丧期满不肯做官,想着到名山大川游览。适逢他的弟弟去觐见皇帝,皇上询问先生的情况,才不敢故意称病,对他的弟弟说:“你败了我的雅兴呀。”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用(它)来教授读书人。又上奏朝廷收集散失在民间
15、的永乐大典,皇上看了奏章后,认为他的观点很奇特,就任命他开设四库全书馆,皇上亲自写了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在传抄的过程中错误较多,朱筠上奏请求皇上仿照汉朝的熙平、唐开成的先例,选择文臣校正十三经,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里,皇上下令以后才办理,于是朱筠就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在了家里。在这个时候皖、闽等地的儒生听说他写了绪言余论,才知道学习者应该讲究根基的学问,因此各地爱好学问的人都很仰慕先生并想跟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史王念孙等人,都在经术训诂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前都在先生幕府,最终因为编书在当时有了名气,大概都因为先生的启发吧。先生性格刚正不阿、嫉
16、恶如仇。低俗之人不敢到他家去,贫穷却有一面擅长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住在都城,带着酒向先生询问字的人,路上络绎不绝;所到之处,跟着他游学的总有百十人左右。已经拥有了高深资历、显赫声望(或:已经资历高深、声望显赫了),(朱筠)就声称读书人要把读书和端正品行作为职责,不能趋炎附势,拜访权势显赫之人。他在督学安徽时,表彰婺源之前的文人江永、汪绂等,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帮助那些勤于学习的人。在福建,他与弟弟朱珪相互交替为官,一时传为美谈,并且拉着车辕跑着相送福建的学子,几百里都不断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都在暗中被提拔,大多是先生欣赏的人,所以世人称据经好古之人为“朱派”。先生常年考古,兼
17、好金石文字,大家都称颂他能佐证经史。做文章仿造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风格。他的家里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话辩轮倾倒一世。所到过的名山大川,都搜看奇观游览胜景,都城的文人传诵吟咏,到今天都没有间断。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惟恐说的不够,即使别人有了过错他也加以隐瞒,有些后进的文人,大多因此有了好名声。他的家里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客人,与客人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识的能力不曾衰退。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思和气势奇特奔放,在义理、事物、情感方面没有不包含的,想要谈论的话题没有不深刻彻底的。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同辈一样亲近,劝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十分恳切,离开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有诗文集若干卷。朱竹君先生别传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