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编者导语: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巨人小学网编辑搜集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 设计思想教材是利用吃西瓜的情景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打算用学生过生日分吃蛋糕的情景引入新课,因为学生过生日的情感体验大都是愉悦的,采用这一情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1/8+2/8等于3/16,鉴于这一点
2、,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 教材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教材第99页例1从分吃西瓜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图中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块),一个男孩吃了2块,一个女孩吃了1块,要求一共吃了多少块,即计算2/8+1/8是多少。教材通过小精灵提示思路和答案。教材第99页例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减法。通过一个女孩从5/6中拿出2/6,来展示计算过程,
3、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算理。接着让学生通过填空,来呈现思考的过程。这样逐级展现算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对分数减法算理的理解。教材第100页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1可以改写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减法就不会有困难了。不过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仍然安排了直观图。三、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过过生日这种愉快的情感体会,利用这一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生成知识、掌握知识。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 过
4、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五、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
5、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七、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若干,各种可用分数表示的图片(如 )学生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各一张、彩色笔八、 教学过程(一) 课前练习1、谈话激趣:这几天我们一直学什么(生答,师板书:分数)。现在老师心理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分数。师分别拿出有颜色的夹子(5个)、6本本子、一捆小棒(10根)请学生找出分数。(学生自由说说每种物品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1/5、3/6、4/10)2、根据板书,用( )/( )里面有( )个1/( )的话说一说。(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1、出示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导入:小
6、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师:从上面的图画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小明吃了蛋糕的 1/8,妈妈吃了蛋糕的2/8)2、师提出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蛋糕还剩下多少?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要求回答的学生把自己说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在创设的分吃生日蛋糕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三)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1、教
7、学分数加法(例1)(1)生猜一猜:1/8+2/8等于多少?学生最可能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3/8,一种是3/16,这里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2)证明自己的方法若出现3/16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吗?若出现3/8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提出要求: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个正确,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若学生找不出方法,教师可建议学生在一张圆形纸上折出8等份,找出1/8和2/8,看看它们的和是多少)(3)集体操作验证
8、生动手折出1/8和2/8,并涂上颜色。观察并讨论:和是多少?为什么?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a、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3/8;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随时用自己的教具进行示范解说)(注意:如果学生只能想出第一种思路,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涂了2份、涂了1份的意义,引出第二种思路;如果学生想出了两种思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是统一。)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
9、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如何让用第一种方法思考问题的学生实现向第二种方法的飞跃呢?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借鉴。引导辨析:1/8+2/8的结果为什么不是3/16?围绕问题:蛋糕分的总份数有没有改变?来讨论。(蛋糕分的总份数没有变,只是所占的份数增多,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在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2、教学分数减法(例2):(1)观察:这个蛋糕现在还剩几分之几?(5/8)(2)思考:爸爸回来后从剩下的这5/8中又吃了2块,最
10、后还剩几分之几?怎样列式?(5/8-2/8)(3)生小组讨论:5/8-2/8等于多少?(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a、从5份中吃了2份还剩3份,也就是3/8;b、5个1/8减掉2个1/8还剩3个1/8,也就是3/8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纸片演示吃掉的过程。3、讨论:(妈妈又吃了1/8,剩下的2/8留给爸爸吃。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1,8/8)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4、教学例3:1减几分之几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1
11、)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3)巩固练习1-4/5 1-2/6 1-7/9(指名让学生板演)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5、解决课前提出的其他问题(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可让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堂练习本上)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1、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做题后,让中等生或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2、计算(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
12、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1)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有两个问题;(2)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长方形纸的折画);(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用多少表示这一块巧克力?计算时看作多少来算的?4、练习第二十三的第四题(一杯果汁,喝了5/6,杯中还有几分之几? )(1)生读题,弄清题意;(2)生独立解答;(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一杯果汁用什么表示?在这里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九、 板书设计分数的简单计算1
13、/6 2/6 3/6 4/6 5/6 6/6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1/8+2/8=3/8蛋糕还剩下多少?5/8-2/8=3/8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1-4/5=1/5 1-2/6=4/6 1-7/9=2/9十、 作业设计1、练习二十三第1、2题。2、妈妈买了一些蔬菜回家:卷心菜5/7千克 辣椒2/7千克 萝卜3/7千克 白菜4/7千克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
14、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
15、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16、,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以上就是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