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分层作业(十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议用时:45分钟)1康有为指出,“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由此可见,康有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批判继承,古为今用C坚持文化复古主义D全盘否定封建礼教C根据材料中“保旧俗,存礼教”可以断定,康有为坚持文化复古主义,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康有为的主张,排除。2当前我国“红色经典”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改编,由于原作者的革命的精神和
2、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被颠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价值参照系渗透进来,从而使“红色经典”改编出现了颇多问题。这启示我们()A“红色经典”原作者的价值观面临被颠覆的危险B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价值取向C发展先进文化应该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D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D错误思想指导下的“红色经典”改编出现颇多问题,启示我们要坚持正确思想的指导来发展先进文化,D符合题意;A夸大了“红色经典”的现状,也不是从“启示”角度而言;B没有看到当今思想领域的主流;材料强调,“改编”导致文化乱象,而C强调文化多样性,与题意不符。3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
3、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必须()A用先进文化引领我国经济建设的方向B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C把文化振兴作为提高国际地位的关键D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D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底蕴,提升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D说法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发展我国文化以适应我国国际地位,A、B、C与题意不符。4山东文化资源灿若星辰,“鲁”字号金字文化招牌比比皆是:吕剧苦菜花,电视剧闯关东南下沂蒙等屡获大奖,享誉全国;齐鲁晚报位列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第22位,“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在
4、全国叫响;孔子国际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文化节会品牌享誉国内外。这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A积极发展文化产业B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C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D支持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A 本题考查文化产业。山东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启示我们要发展文化产业,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学基础设施、自然科学、文化事业等,B、C、D与材料无关。5某村有一“风水宝地”,村民担心耕种会带来灾祸。村干部不信邪,带头承包了“风水宝地”。不仅没有遭灾,反而获得了可观的收入。针对上述情况,当地政府应该()A认识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D加大对农业的投入B本
5、题考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上述关于对该“风水宝地”的正反两方面的认识及不同结果,充分说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因此选B。材料中“风水宝地”之说属于封建迷信,不是宗教信仰,A不选;C、D与题意无关。6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D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
6、明建设的相关知识。“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是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体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表明该地开展的这些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D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事业,不是文化产业,且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农民文化权益,C排除;通俗文化不等于腐朽文化,A排除;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习俗我们应批判继承,B错误。72018年5月,内地单月票房达到了43.2亿元,同比上涨11%,刷新了中国影市历年来5月票房的最高纪录。同时,电影品质进一步提升,主流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材料表明()A文化市场越繁荣越要加强管理B市场化
7、才能提高电影产品质量C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D电影产业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D电影票房收入增加、主流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实现了两个效益,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市场的不良现象,A与材料无关;B忽略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弱点;C忽略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8某电视台的节目今日视线以群众提供的线索作为新闻题材,节目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这说明进行文化创造要注重()A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D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A电视节目以群众提供的线索为题材,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A符合题意;B没有直接涉及文化问题,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内
8、容和形式的创新,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不是电视台的作用,D不符合材料主旨。9当前,我国的崛起更多地体现在硬实力方面,软实力的提升有待加强。一些学者指出,将国学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我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凸显自己的文化个性,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些学者则强调,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时,应尽量避免对国学采取工具主义式的理解和利用。发展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范畴。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如何将国学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解析一是要调动文化生
9、活的相关知识来分析问题,注意思维的宽泛性;二是要明确解答方向,即分析文化措施,而且围绕着国学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来分析;三是准确梳理材料信息,以此来调动知识和组织答案,如尊重本民族文化、避免国学的工具主义等。答案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只有让国学凸显自己的民族个性,才能增强中华文化对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扶持国学走公益性文化事业道路,又要支持国学走文化产业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同时,要避免对国学片面工具主义式的理解和利用。 10.文化承
10、载着国家的梦想和精神,实现“中国梦”,不能缺少“文化梦”。实现“文化梦”需要 ()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弘扬现代西方文化ABCDB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排除;实现“文化梦”,既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又需要加强文化交流,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当选;西方文化中有些是糟粕,排除。11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推进扶贫脱贫是促进共享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在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素质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落后,形成所谓的“文化洼地”。面对“文化洼地”,我们应该 ()改造落后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
11、扬民族精神、铸造精神支柱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ABCDB面对贫困地区人们文化素质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落后等“文化洼地”,我们应该改造落后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还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正确;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错误;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洼地”无关,排除。12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弘扬主旋律,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
12、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ABC DB题干强调文艺发展应坚持正确方向,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更重视文艺发展的社会效益,正确;说法错误;指导思想不能多元化,说法错误。13“我们必须努力谱写和创作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谱写和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使我们的作品更好地宣传展示党的政策,更好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文艺创作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ABCDA“谱写和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13、“讴歌人民”等信息,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主体,错误;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错误。1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总书记提出“两创”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责任、使命、路径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将对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发挥强有力的推导和推动作用。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答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创新。发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视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