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101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讲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答案】D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解析】

2、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的意图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根据以上分析,B项符合题意。【答案】B3“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它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制度是什伍连坐制度,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制度对于郡县制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4商鞅变法功

3、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实行连坐制度D按军功授爵【解析】商鞅变法前,贵族拥有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从题干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财)者,倍其赋”。对此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分异令”实质上是强制成年男子分家,其增加了户口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对传统的宗法制是一种冲击,但对君主专制的影响不能体现,故选D项。【

4、答案】D6古人评价商鞅变法说,变法具有“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的作用。具有相应作用的措施是()“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AB CD【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禁游宦之民显耕战之士”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奖励耕战。“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主要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没有体现奖励之意,故错误;“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体现了奖励军功,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相符,故正确;“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体现了奖励耕织,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相符,故正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是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5、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无关,故错误。【答案】C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分析即

6、可;第二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三小问,应辩证地评价。【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提出了“壹刑”思想,奉行刑无等级的原则。“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赏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换言之,奖赏和刑罚的实行,不分尊卑贵贱,不分亲近疏远,一视

7、同仁。商鞅的这种刑无等级的理论,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法制原则,无疑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在执行中,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而且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一般老百姓犯罪,故各级官吏都不应该徇私枉法,应该立法为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是他极力贯彻这一原则,即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因教唆太子驷犯法,也被分别判处劓刑、黥刑。浅析商鞅变法对我国依法治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壹刑”思想的含义。(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商鞅“壹刑”思想的历史进步性。(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商鞅法治思想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分析“壹刑”的含义即可。第(2)问,结

8、合所学知识,站在时代背景的角度去思考。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壹刑”即刑无等级,就是说不分尊卑贵贱,不分亲近疏远,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商鞅的“壹刑”思想,主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力量的崛起,推动社会的转型。(3)商鞅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法律极其严酷,容易激起人们的抵制和反抗。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9、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史记秦本纪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篇(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

10、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说明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变革,只能用霸王之道在争霸中取胜。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其核心是强调整饬法律、发展农业、奖励军功等;第二小问可联系所学史实回答,如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第(3)问,由材料三“大夫”所强调的“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可知其积极作用是帮助秦国统一;而“文学”认为商鞅变法厉行法治,其严苛的刑罚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第(4)问,可从改革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以及是否符合历史潮流方面等进行分析。【答案】(1)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2)思想:法治、农战。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3)“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文学”:商鞅的严刑峻法导致了秦朝迅速败亡。(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