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不是“读书天”记得少儿读书求学时,老师对那些不思进取的落后生调侃道: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好睡眠,秋天蚊多冬日冷,要想读书到来年。几多风雨,几度春秋,身边的人和事大都淡忘了,惟有老师这首打油诗似的戏语,言犹在耳,记忆犹新。几十年来,我心中一直纳闷:为什么一些学生不珍惜美好春光年华,安心于教室读书呢?似水流年,时过境迁。近日偶翻资料,读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诗春天不是读书天,颇振聋发聩,顿有所悟,现摘录如下: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天门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2、。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春天不是读书天:攀上山巅,如登九天。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春天不是读书天:工罢游园,苦中有甜。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焉,忒讨人嫌。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这首诗充满童心,洋溢童趣,令人拍案称奇,击节叫绝,使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陶行知不愧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不仅躬身教育,创办“晓庄师范”,而且提出了一套与传统相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教育与实践,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反对“教死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倡人们“教活书,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陶行知先生针对时弊,极力呼吁把学生从课堂教学的樊笼中解
3、放出来,从校园的围墙和栅栏中解放出来,“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读社会人生,读自然万象。陶行知先生曾形象地把学校比喻成“一只鸟笼”,“一只放大的鸟笼”,但鸟笼和放大的鸟笼都不是鸟的家园,不是鸟的世界,鸟的世界是森林,是海阔天空。他在其著述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写道:“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段精彩的论述,体现了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教育观,也是对他诗作的最好诠释。让青少年儿童在自然美中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在生活中
4、启迪心智,净化、升华灵魂,从而激发学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然跨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应弘扬光大,但可悲的是:我们的许多学校、许多老师仍把学生囚禁在校园的鸟笼里,拘囿于三尺讲台前的小天地中,使学生变成了一只只循规蹈矩、慵慵懒懒的小鸟。这是谁之过错?更为可悲的是:有些学校不仅禁锢学生的身体,还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心灵。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奉教本为神明,视教参为圭臬,按固定的模式一味“灌输”,学生则成为课堂的奴隶和附庸,成为委于窝巢,张口等食的软骨小鸟,只有被动接收,没有主动汲取,更不要说创新思维了。学生稍有不同意见,与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不符,就被斥为“离经叛道。”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哪来的创新,哪来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如果星期天或其他节假日自发组织春游,须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往往都以“安全”为借口被阻止了,学生美好的愿望化为了泡影,心底仅存渺茫的憧憬和向往。无怪我们的学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的生活很无奈!又是春暖花开日,又是清明柳绿时。让我们放牧童心,让青少年走进春天,拥抱自然,走向生活。其实,孩子应该亲近的又岂只是春天呢?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