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19754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优化训练(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优化训练(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郑州模拟)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机构是清朝设置的

2、军机处。西汉“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央建制的机构,故排除A项;军机处有职无权,故排除B、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汉的“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2(2019福州调研)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3、可知,这种君命直达的做法有助于强化专制皇权,故B项正确;保证决策机密、提高行政效率不是主要作用,故排除A、C两项;材料不能说明寄信上谕适应了军务需要,故D项错误。3(2019杭州联考)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

4、与困局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ABC D【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因此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故正确。依据题干表格可知,秦汉到明清地方行政制度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故正确。从表格可以看出秦到元,地方制度不断变化,到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后,基本稳定下来,故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地方行政权力的削弱,地方行政效率也随之降低,故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错误。故选D项。4(2019成都诊断)康雍乾三朝平定西

5、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造碑运动不能对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平定叛乱受到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造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5(2019江西名校联盟联考)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6、一种无法远航的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规定是为了()A严禁商人下海贸易B限制沿海对外贸易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D规范船只制作标准【答案】B【解析】A项是措施,不是目的,故排除;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这样商人就不能进行远洋对外贸易,从而限制了沿海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减轻百姓造船负担,故C项错误;规范船只制作标准与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故D项错误。6(2019南宁摸底)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

7、的发展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乾隆主张闭关锁国,这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答案为A项;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这是对当时的影响,不是深远影响,故B项排除;闭关锁国正是小农经济封闭性导致的,故C项排除;抑制明清社会转型也属于对当时的影响,故D项排除。7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此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B传统君臣关系观念不复存在C内

8、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廷杖之法的实施,说明皇帝对臣下的礼遇程度大大降低,传统君臣关系观念遭受重大冲击,这表明君主专制制度有了重大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虽然观点正确,但属于对现象的描述。8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B职能C特点 D性质【答案】A【解析】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与军机处最初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相符,故A正确;军机处职能是上传下达,故B

9、错误;军机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和决策封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军机处属于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办事机构,故D错误。9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这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B项正确。10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

10、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A项正确;材料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故C项错误;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清代的骚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

11、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骚,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骚,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表明政府修建骚路(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业的水平,故B项错误;清朝官道修建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弛,故D项错误。12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

12、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限制放宽,不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现象的表述,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反映的现象,可以看出虽然对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但是官府在对外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

13、;材料没有体现我国走向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摘编自

14、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用元代的纸钞,铜钱的流通并不畅达。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

15、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1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9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商品经济发展、“钱荒”、金属货币的缺点、金融信用事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等角度回答“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交子”出现的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变化”;比较两则材料,从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特征和民间货币影响较大等角度回答“相同点”。【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畅;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16、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成为合法货币,再到成为主导货币。相同点: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特征;民间货币影响较大。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

17、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

18、定明确的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其是如何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的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理由: (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

19、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示例二: 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理由:(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