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22KB ,
资源ID:219146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9146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1、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之所以有这

2、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或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

3、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

4、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

5、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

6、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D.在中国留

7、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2分)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

8、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

9、。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

10、田里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1分)苟不以盐自活,一旦

11、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3分)_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2分)_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_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3分)_(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汉 杜甫 旅夜书怀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江汉尾联化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9、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江汉诗中“乾坤一腐儒”的“腐儒”形象。_(4分)10、有人说旅夜书怀的

12、颈联和江汉中的尾联都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认为呢?请具体分析。_(4分)(三) 、古诗文默写11、请按题干要求完成理解性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杜牧阿房宫赋中“ ,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岳阳楼记文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 是: , 。、杜甫蜀相中“ , 。”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中“ , 。”一联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

13、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

14、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15、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

16、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不少

17、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

18、(6分)_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_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_四、语言文字运用(26分)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 ,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 ,要有所区别。 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

19、、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涵盖“不分文理科、减少统考科目”等内容的高考制度改革,颇受人们关注,成为了近年最为敏感的教育改革领域的话题。B、据分析,目前肠胃性感冒发病率猛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出游玩劳累、饮食不注意和春季天气温差较大所致。C、为了控制肝病,我市卫生部门决定聘请高级专家来我市免费为患者义诊。D、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

20、历的无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读地报名参加高考。15、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 ,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3分)西亚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结地区。它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西亚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西亚往返于北京和威尼斯之间。自古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途。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A. B.C. D.16、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 )。(3分)A 咏史 B拟咏怀 C咏怀8

21、2首 D咏怀8首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A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B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罪:罪恶C与其骑会为三处。会:会合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18、下列对项羽之死文本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A“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其中的“能”字换为“敢”字,这句话的意思没有变化。 B文本中,项羽主演的“东城快战”,表现项羽是自负豪爽、勇猛无敌的人。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认为“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

22、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19、根据上下文意,续写句子。(每空2分,共4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邹东涛认为,人才分为四种: 一是“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知识面虽然较宽,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二是“1”字型人才, 三是“T”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知识面虽然较宽,但不能冒尖,缺乏创新。四是“十”字型人才, 20、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下面是父亲节时儿子发给父亲的一则手机短信,请仿照上下文的句式特点,补足这则手机短信。(4分) 天,没有父亲的爱广阔; , ;太阳,没有父亲的爱温暖, , ;花朵,没有父

23、亲的爱灿烂。祝父亲节日快乐。 五、 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选择题 (1-7)每题3分一1.B【解析】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是外国人的一种误解,不是作者的观点。 2.C【解析】原文表述为“缺乏精确

24、的习惯”,选项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偷换概念。3.C【解析】A项“表现为一种缺陷”是误认,非作者观点。B项见原文第二段,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与选项正好矛盾。D项以偏概全,应为“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不是全体。二、4思路点拨:A项,古代科举常用“落第”“及第”表示“没考上”“考上”。B项,结合语境,“推”后面是“辱”,合起来意思为“追究,压制主帅”,顺畅合理。C项,不是具体的意义,而是引申义,可译为“惩治,管束,约束”。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D项“知益州”是动宾结构,而“益州”是行政区名,因此“知”应解释为“掌管”。答案:C5思路点拨

25、: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D项,助词,的人/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答案:C6思路点拨:古代“时”常用在句首作状语,此处与后文“之际”形成呼应。此句虽短,但主语有正、寇、民、咏等,答题时可依据“时”和主语先断开,再结合选项得出答案。答案:A7思路点拨:“从此后都减轻刑罚”,属于无中生有。由原文“俟秋成,当仍旧法”可知。答案:C8答案: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寇,那危害就大了。(关键点:苟,如果。自活,宾语前置,养活自己。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 (3分)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

26、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关键点:“傅先生天下名士”是判断句式。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其名。) (2分)译:(1)现在,我是用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3分)(2)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关键点:“以”,省略现象;“所”“道”“进”字译法)(3分)【参考译文】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中要举荐进士,商议把张咏作为第一名推荐。(郡中)有一个叫张覃的老儒生,一直没有考中,张咏就和寇准一起写信给郡将,举荐张覃为第一名,众人都赞许他其能谦让别人。恰逢李沆、宋湜、寇准接连举荐张咏很有才能,(朝廷)就

27、让他担任荆湖北路的转运使。任职期间,上奏罢免了归、峡两个州的水递夫。(后来)转任太常博士。太宗听说张咏精明干练,就召他回来。张永德担任并、代二州的都部署,有一个小校触犯了法令,被张永德鞭打而死。太宗下诏审查张永德的罪行。张咏原封退还诏书,并且上奏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以防守边关的重任,如果因为一个小校的缘故,追究压制主帅,我担心下属会产生轻慢上司的心态。”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出现营兵胁迫控告军校的情况,张咏再次引用过去的那件事上奏,太宗改变了态度,安抚慰勉他。张咏出京担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王继恩、上官正总领军队讨伐叛军,军队停止不前进。张咏用话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出战,还隆重地设

28、宴为上官正饯行。上官正因此决定出兵深入敌后,取得重大的胜利。当时,正是叛军大肆入侵掳掠的时候,百姓大多被叛军威逼胁从。张咏发布文告,把朝廷的恩德信用给他们讲明,让他们各自回归家乡。起初,四川的读书人都愿意学习,却不乐于做官。张咏察访到郡里的文士张及、李畋、张逵三人,都有丰富的学识和美好品行,被乡里的人称赞;于是就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后来这三个人都考中了。读书人从此都接受鼓励。成平二年的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连续多年歉收,百姓大多私自贩卖食盐来供给自己。官府抓获了几百人犯,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之后打发了他们回家。所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

29、禁止。”张咏说:“钱塘有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寇,那危害就大了。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成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四川的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担任益州的知州。刚好朝廷要派遣谢涛巡视抚慰西蜀,皇上趁机命令谢涛向张咏传达谕旨说:“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张咏与青州的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当官。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多年,始终没找到。到这时才来相见,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批评他说:“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9、【参考答案】 漂泊

30、天涯的儒生;年迈多病的老者;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诗人;怀才见弃的文人。(4分) 10、【参考答案】同意,旅诗中说,“名岂”这两句运用反问和反语,说“我的诗文写得好,但哪里因此就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做官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以此来表达诗人在仕途上的辛酸与不平。江汉诗中颈联写到“落日心犹壮”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但仍不被重用,结尾两句借用典故,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不同意。江汉诗的尾联没有怨愤之情。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希望自己像老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流露出

31、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4分)1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8分)三、12、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寂寞出学问”的主体是“学者”,秦绍德的倡导从要耐得住寂寞怎样才能耐得住寂寞,与媒体有什么关系三个方面来谈,也就是从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环境三个方面。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做学问要有甘坐“冷

32、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6分)、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理解秦绍德的观点需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媒体怎样过分关注,二是这种做法对学者的影响。答案: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

33、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4分)、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不是简单地句子理解,而是要结合全文,谈自己的理由。首先要弄清楚“这种倡导”是针对什么问题的,倡导的是什么,然后再辨明“不止于复旦”与“不止于教师”的内涵。文中针对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的学风,二是整个社会的浮躁现象。针对这两种情况,秦绍德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和静心求实的作风。答案: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

34、不止于复旦”。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精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该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6分)四、选择题(13-18)每小题3分13、【答案】B【解析】(春兰秋菊:比喻各有所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14、【答案】D【解析】(A 语序不当,应将“最为敏感”放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后面B项“原因是由于所致”杂糅。C中免费与义诊语义重复)15、【答案】A【解析】这里的七个语句,

35、在内容上属于两大部分:一是地理位置(空间),二是历史文化交流(时间)。在叙述时,应先空间,后时间,这样才能和原语段语意相衔接16、C 17、答案:B,错误18、答案:A“能”字和为“敢”字,表现了项羽的不同的情景。所以意思是不一样的19、【示例】这种人才在掌握某一项专业知识方面虽然比较深,但知识面太窄。(4分) 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意识。20、【示例】地,没有父亲的爱包容 云朵,没有父亲的爱纯洁(4分)五、作文 21题.(60分)【阅卷总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正是萧伯纳先生的不朽名言。从高考作文角度分析,这两问

36、就有了梯度,能够考出考生的辩证思维品质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其实萧伯纳这两句话也暗合“梦想”的影子。不过,值得提醒同学们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材料要少说,相对陌生一些的材料可以叙述地详尽些,运用材料时最好能小中见大,小切口深入分析。另外,所用材料要符合高中生的实际,这样才可能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切忌千人一面,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分析这两句话,我们有必要抓住材料中的七个关键词:有的人,已经发生,为什么会;我,却梦想,未有过,为什么不能。有的人,泛指一般人;已经发生,说明是“过去时”,发生了的情况;为什么会,见到事情发生了不太理解,就产生疑

37、问。是不是说“为什么会这样”就一定代表着消极不思进取呢?也未必。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问清楚了,也才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这是探究的需要,是反思的需要,是提升的需要,是进步的需要。“我”原指萧伯纳但是作为材料的一部分“我”的内涵就明显扩大了。看到一般人对过去的发问,“我”的观点呢?“却梦想”,一个轻微的转折,对“未有过”的事情的思索,也就是对未来的思考,“为什么不能”?很明显,前面一种情况,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后者是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前面对已发生的事,有疑惑,于是进行思考。后面对从未发生的事有梦想,有追求。一个是对现实的思考,一个是对未来的追问。在诗意环境中追问人生,彰显着对事物不同的认识。【

38、考题详析】(1)要敢于质疑,有不断反思的勇气。如果看到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那可不是什么好事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是的,质疑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础,是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有了问题意识,才可能去创新。我们对很多事情司空见惯,就是缺少这种质疑精神,缺少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的求解精神。生活中,我们必须取于质疑,质疑是社会进步的一剂良方,质疑是人类完善自我的初始动力。有问题,或者看到某种现象无法理解或者对过去的反思并不是坏事,最起码代表我们思考了。经过思考,才能感受生活的美

39、好,才能感受生活的真谛。(2)自身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要重视发展的每一步。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有太大差异。不要想着自己的能力有多么突出,我们要在生活的实践中多回头看看,逐步积累与完善自己。现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我们逃避不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进行思考和探究,以完善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就让我们从“为什么会这样”发问开始吧!(3)为了梦想去奋斗,全力以赴,成就精彩人生。有了梦想,而不懈怠,为梦想去冲刺,全力以赴,方能取得成功。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梦想和创新比较缺乏,有了梦想与创新能够落实于行动的,可谓少之又少。年轻人尤其应该有梦想、有

40、希望,因为奋斗的过程和达成目标一样,都能使人产生无比的快乐,而且必须要全力以赴,方能成就精彩人生。(4)梦想要合理,具体可行,不可好高骛远。有梦想是好的,值得提倡的,但是你的梦想要合理和具体可行,不要好高骛远,空做摘星美梦。比如你天生一副乌鸦嗓子,就别梦想变成画眉鸟!还有,你要记住,就算你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也并非世界末日!(5)不仅要立足现实思考,而且更要思考未来。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前面的角度分析,大都从两问中的某一问来谈的。其实,从“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分析,完全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理解,但是对于这一道材料作文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我们不仅要立足现实思考,而且也要思考未来。或者说,我们

41、虽然要有现实思考,但我们更要思考未来。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对过去反思是必要的,但我们一定还要怀揣梦想。现实不可弃,梦想不可无;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参考例文 (安徽一考生落花,流水,经年)重回故地,却寻不见故人。坐在回老家的车上,怀想那个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它承载着我多少过往。车外沿途的风景,稍瞬即逝,感叹着,这曾经的路,曾经的人。几年之后,又再次重来,再次驶过这条路,今日的乡村是否一如当年的模样?重新踏上故地,已是面目全非的景象。我征得爸爸的同意,独自漫步于林荫小道。静谧的午后,树影婆娑,追溯往日欢笑的时光,却早已逝去。路旁一棵棵参天的大树,已脱去稚嫩的童装,变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我在树与树之

42、间来回穿梭,抚摸着那刻下了斑驳岁月的树皮,粗糙,坚硬。依稀记得,在这里,在这棵依旧青翠的树上,刻有我们小时候的诺言。抬头仰望如碧的树叶,在风的吹拂下哗啦啦地奏着乐曲。“是小顺吗?”这声音苍老沙哑,如暮鼓晨钟般。转过身,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满头白发,面色黝黑的老人。细看之下,方才认出是衡的姥姥。“是我,姥姥,你还记得我啊!”我走到姥姥的身旁,端详着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家。她还是和记忆中一样,那么和蔼,那么亲切。“我看着像你,”老人微笑着,“没想到你已经这么大了,差点没认出来。”老人依旧如以前一般,总是拍拍我的小脑袋:“我还记得你小时候就喜欢找我们家衡衡玩。”是啊,记得当时的我,就喜欢粘着衡,跟着她到处

43、瞎逛,现在看来,好似一场清梦,纯真而美好。“姥姥,衡呢?我怎么没看见他?”听着我的询问,老人的目光黯淡下去,缓缓说道:“衡衡啊,哎跟她妈妈出去了。”“去哪了?”“广州”阿姨去外地打工了,现在生活的还不错,微薄的工资还可以维持个人的花费。到现在,大概有两年多都没回来了。听得出来,姥姥很想念衡。这些在阳光下生长的大树,舒张着腰肢,青翠的树叶贪婪地吮吸着阳光的滋润,渐渐地,渐渐地继续成长。衡,你知道吗?我回来了,我现在正站在我们一起守护的大树下,看着我们曾经留下的刻痕,回忆着我们的童年,可是,你现在身在何方?还记得这里的一切吗?还会时常回味吗?树影轻荡,脑海中记起小时候你站在树荫下的模样,很秀气,充

44、满了童真。现在,这里不再有你的身影,但一切过往却早已在记忆中存活,永远永远。匆匆流逝,让人不得不感叹,时间的力量太庞大,改变着事物,改变着人。斑驳的流年,随着落花,只留下一缕芬芳,瞬间,烟消云散。大文豪萧伯纳曾有“为什么会这样”的感慨,而我,重回故地,却不见故人,此刻心情谁人知?落花,流水,又是谁给予经年呢?【点评】本文构思精巧,立意深邃,语句凝练,耐人寻味。“我”和“衡”是儿时的玩伴,曾经的我们是何等快乐。可是多年后,当“我”再回到村庄时,“衡”却随她的妈妈到广州打工去了。由于作者驾驭文字功底深厚,细细品味,我们不难揣摩,其实作者是在探讨一个沉重的话题:新时候的农村,到底该谁来坚守?是“七旬的老人家”吗?孤独的老人,能坚守得了吗?“重回故地,却不见故人”,这是何等的凄凉。古有爱尔兰大文豪萧伯纳的发问,今有考场作者的不断思索,两者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得分亮点】角度独特发人深省阅卷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总分:59分 - 14 -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