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实验课说课稿.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184391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实验课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实验课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实验课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水循环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二、 实验器材水分运输实验:单面刀片、试管、试管架、烧杯、红墨水、枝剪、大叶黄杨枝条、芹菜叶。观察叶片结构实验:显微镜、数码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试剂瓶、纱布、解剖针、镊子、刀片(2个)、毛笔、空心菜、白花三叶草、小叶黄杨、女贞。气孔的观察:解剖盘、空心菜、注射器。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我将课本实验进行以下三方面创新:分别是实验方法的创新,实验方案的优化和实验材料的改进。实验方法的创新。教材中建议将枝条在红墨水中浸泡后纵切和横切,让学生观察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我认为:实验材料单一且学生只能看到结果,不能观察水

2、分上升的过程。我将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剪取三支粗细、长度相近的大叶黄杨枝条,一个保留较多叶,另一个剪去部分叶,第三个去掉全部叶,并将枝条下端沿纵轴剖去一半,将其同时分别放入盛有红墨水的试管中,观察墨水上升情况(用芹菜作对比,同样的处理方法)。并将红墨水沿茎段上升的过程录成视频,课堂上进行播放。实验方案的优化。红墨水沿导管运输的实验仅仅是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途径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管网,我将实验方案进行优化。一是通过展示叶脉书签,引导学生认识叶脉在叶片里的分布状况。二是引导学生向浸没在水中的新鲜无破损的空心菜叶柄打气,观察到有气泡从叶表面冒出;再利用显微镜微观

3、感知气孔的真实面。 实验材料的改进。我对所选材料进行再加工,选用空心菜、白花三叶草、小叶黄杨和女贞四种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实验,有草本有木本,并且都为常见植物。可归纳出叶片的结构。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将课本静态的实验过程变为动态视频,增加了学生对导管的感性认识;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因此我的选材更加广泛且有代表性。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看实验视频、观察图片、分析总结,能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叶片横切实验及小组间对比分析,认识叶

4、片的结构,能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所学并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建立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基本概念为主线,在内容上由根吸水到茎运输水分再到叶片的结构,直至气孔的结构和功能,从植物体的基本结构拓展到植物的蒸腾作用,再到蒸腾作用对自身及生物圈的意义,从简至难,由浅入深,步步展开。七、实验教学过程以“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设疑,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激发学生求知欲。紧接着以“为什么移栽幼苗时要尽量带着土坨”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水分吸收的旧知,以便和本节课建立联系。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呢?”在已

5、有知识的基础上拔高学生的思维高度,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求知欲。此刻,我再适时播放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视频,(为了节省时间,我把视频时间进行了压缩)。真实、动态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很清晰的观察到水分上升的具体部位,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红墨水经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结合课本图片,对导管形成一定认识,利于他们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利用芹菜叶作对比,有草本有木本,更能说明问题,且具有普遍性。茎中有运输水分的管道,叶片中是否也有呢?我将课前制备的叶脉书签展示给学生,紧接着我再出示叶片中叶脉位置的细胞物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叶脉中也有导管,最终从整体上引领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知道在根、茎和叶

6、脉中都有导管,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回到之前的实验,我适时抛出问题:同样具有运输管网,三根枝条在同样时间内红墨水上升的高度为什么不同?从而因势利导,顺利过渡到下一知识点水分的散失。学生通过分析很容易得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枝条上叶片数目不同(同时证明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那么:叶片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而且为什么“水会往高处流呢”?学生的好奇心被强烈激起,渴望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引导学生分别利用空心菜叶、白花三叶草、小叶黄杨和女贞叶进行分组实验,制作叶片横切和叶片下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学生通过观察、小组对比,最终把叶片的基本结构这一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尽管植物不同,叶片形态也有较

7、大差异,但它们的结构基本是一样的,都有表皮,叶肉和叶脉。此时,我进一步利用问题引导:水分主要是从叶的什么部位散发出来的?引发学生兴趣,播放视频:向浸没在水中的新鲜无破损的空心菜叶柄打气,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从而宏观感知气孔的存在;再结合下表皮实验内容,微观感知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到此为止,植物体内水分吸收、运输和散失的结构功能特点都已经讲完了,我采用质疑问难的形式进行及时小结:高达数十米的植物,是如何将水分由根向上运输到茎尖的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总结出:土壤中的水分首先被根毛大量吸收,再沿根、茎、叶中导管运输至叶肉细胞,最终通过表皮上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从而将以上所学知识全部串联在一起。那

8、怎样才能将蒸腾作用和水循环建立联系呢?我首先联系生活,迁移运用,提出问题,植物散失水分是不是一种浪费呢?先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小我”的作用,即植物蒸腾作用对自身的意义,可散热降温,产生蒸腾拉力,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然后紧扣开篇的情境导入,首尾呼应,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呢?从而认识植物“大我”的作用,即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并渗透情感教育。八、实验效果评价1.分析能力的提升:通过观看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的能力;且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结合课本分析解决问题。2.操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和显微镜规范操作能力,根据实验现象来探寻本质。3.思维方式的提升:从不同实验结果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从而建立概念。新方法的尝试虽然让我在课前比原来费时费力,但课堂收效却比原来要好。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