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赏古诗孟子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赏析】诗人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过程中,遭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元老重臣的反对,被人说成“背儒崇法”,被人视为“迂阔”,其情形与当年孟子相似
2、。这首诗写出了古人和自己的理想抱负彼此相同,且遭遇相似,有共同的孤独感。最后一句“故有斯人慰寂寥”,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才能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告诫梁惠王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惜民力,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
3、孟子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身体力行。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运用角度“自然规律”“和谐与发展”“环保”等。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
4、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
5、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
6、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
7、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选自原创力文档)佳作赏析作为儒家的经典,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它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美文,作者从五个方面赞颂了孟子的思想、学识、人格和文采,表达了对孟子的礼赞之情。文章气势酣畅,语句精美,引用广博,见地深刻。写作借鉴1学拟题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拟题,形象生动地概括出孟子其人的丰富文化内涵。2学总领开头段总领全文。“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从四个方面概括出孟子这座“文化宝藏”的内涵,总领全文。3学引用第三段及全文都大量引用孟子的经典名句,好处有三:第一,引用名句增添文采,使整篇文章
8、文采飞扬;第二,丰富文章内容,所引名句多是千百年来孟子的浓缩和精华,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第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4学整句全文大量使用整句,如第四段的“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句式整齐,声韵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文章流光溢彩,活力四射,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5学结构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了排比式结构,五个“这是一个的孟子”分别作为五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放在段首,内容明晰,层次井然,结构优美。6学总结第七段的四个“作为的孟子”照应了开头提到的四个方面,总结有力,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考点点击】本文中有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
9、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是高考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学习时应予以重视。【技法点拨】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原则:为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翻译时将宾语调至动词或介词的后面。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 不吾知其亦已兮。(离骚)译文:不了解我也罢了啊。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
10、词“莫”。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译文:然而如今在哪里呢?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提前格式:宾语介词动词。如: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唯马首是瞻。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注意:用“之”或
11、“是”把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是”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5特殊词宾语前置特殊词有两个:一是“相”,当它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一是“见”,当它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的“相”“见”用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翻译时应将它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格式:相(见)动词。如: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绝不会答应她。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府吏叮嘱我。注意: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
12、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典题共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御史梁晳次先生传清王士禛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名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
13、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二十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己。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
14、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点拨】“出”解释为“出任”,“于”解释为“向”,“不以一钱自污”为宾语前置句。译文:_(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译文:_(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译文:_答案:(
15、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一、语言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B项,“涂”通“途”。C项,“无”通“毋”。D项,“颁”通“斑”。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加:更,虚报。B项,直:只是、不过,通“值”,价钱。C项,兵:兵器。D项,胜:尽,超过。答案:C3对下列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6、)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解析:连词,才;连词,却;代词,这样;代词,这样。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解析:A项,“树”名词作动词,种植。B项,“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答案:D5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
17、“四书”。B“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今天“河南”“河北”也大致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确定区域的政区。C“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代的叫“庠”,周代的叫“序”。在本文指的是学校教育。D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不谷”“不禄”。解析:应为: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答案:C6提取材料的要点,回答问题,不超过30字(含标点符号)。有些月收入千余元的年轻人,却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如领带、皮鞋、皮包等。有一些年轻的白领节衣缩食购买奢侈品,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有学者据此认为
18、,“消费主义”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主宰。从以上材料可知,学者所谓的“消费主义”体现的是这样一种理念:_解析:提取材料的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消费的”“使用价值”“象征意义”等;从文段内容看要运用否定与肯定关系的句式,并做到句意连贯。答案:(示例)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二、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
19、(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教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
20、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
21、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解析:本段文字断句主要依据句意和陈述对象的变化来推断。另外,句式特点也可帮助断开个别句子。如“无他”为固定句式,“其所教”与“其所受
22、教”句式接近。答案:C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尧。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D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解析:应改为“尧将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舜”。答案:B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的
23、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解析:“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在文中没提到。答案:B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译文:_(2)辅世长民莫如德。译文:_(3)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译文:_解析:(1)“以”,拿;“岂”,难道;“美”
24、,好。(2)“辅世”,指辅佐君王;“长民”,指管理百姓。(3)“焉”,兼词,“于之”;“臣”,意动用法;“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统称王或统一天下。答案:(1)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2)辅助君王、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3)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参考译文】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您如果来朝见,我将临朝听政,不知能否让我见见您呢?”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去。”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
25、,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说:“昨天有病,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诏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闻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
26、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诏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吗?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吧。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
27、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王、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王,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王)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子,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子。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