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纲考点解读】明确考纲(1) 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课程标准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备考指要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通过引文的形式考查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理解。(2)
2、本专题内容可依托的热点材料有: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考点精讲精析】考点1 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两点: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本原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从而在哲学基本问题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物质具有可知性。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二者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因此,我们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
4、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考点2 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
5、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6、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状态,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
7、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楼,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座位,身体在一定时间之内保持静止状态等。 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虽然仍属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几十年中,尽管由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不断变化,但由于仍是他本身,所以,这个人在死亡之前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
8、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3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
9、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10、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2)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典型例题1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
11、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思路解析】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即客观实在性,它与具体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D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B观点是错误的。【答案】C2. (2011江苏)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思路解析】 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12、,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D项入选。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都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答案】D3.(2011江苏)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思路解析】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B、C、D三项,A项符合题意。【答案】A4. 求真务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
13、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B事物的静止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C真与假、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有时是不可捉摸的【思路解析】题干中“此时”、“此事”,强调事物运动变化。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观点是错误的;C不是哲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D观点也是错误的。【答案】A5.(2011重庆)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含的
14、哲学道理是()A地震的成功预警来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把握,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思路解析】认识具有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D项错误;地震预警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项片面;地震横波与纵波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事实,而非预测,B项不符合题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客观规律的支配,A项符合题意。本题是判断说明题,解题时重在判断备选项观点的正误。【答案】A6. (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1)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 B C D【思路解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可以和谐发展,观点是错误的。观点是正确的。【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