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卷(测试时间:150分钟)第一卷一、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13分。 甲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乙送友人入蜀 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君平:西汉严遵的字,严遵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1、两首诗都是近体诗,而且都属于近体诗中的 。其中甲诗的第 句是押韵的,这首诗共有 联是对仗的。(空处填入数字)(3分)2、对甲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
2、两个角度写“独游者”彼刻的心情。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作者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3、下列诗句中。和甲诗颈联意境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B.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C.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4、试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颈联的异同。(4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 宝绘堂记 (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3、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
4、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注 锻炼:打铁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A 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 B 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C 然为人
5、取去 君为我呼入 D 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 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C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
6、采斐然。D 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9、“平居攘去膏粱”中“膏粱”指 ,后来我们用膏粱借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我们用 借指平民,用缙绅借指 (3分)10、你是否赞成苏轼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4分)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6分)夫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 可 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 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7、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 真 全 不 复 有 初 矣12、在下面横线处填出诗文原句(7分)(1)、王勃滕王阁序用 , 。盛赞滕王阁宴会宾客中,文人雅士的非凡文采,用 , 。极写阁中宴席上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2分)(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2分)(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1分)(4)诗经多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8、 ”。(2分)三、本大题4道小题,共14分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
9、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
10、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_”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
11、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13、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14、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
12、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
13、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16、“海内存知己, ”,这一名句的作者王勃,与杨炯、卢照邻、 并称“初唐四杰”。文中提到的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属于 诗派;“小李杜”则指的是晚唐著名诗人 和 。(5分)四、本大题共5道小题,共15分(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
14、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
15、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
16、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17、第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的状况。(2分)18、第段从 和 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19、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 )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
17、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A BC D20、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21、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
18、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五、本大题4道小题,共16分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缔听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
19、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天,绿意葱茏(lng),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4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
20、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蜚荒之地了。小船在漩(xan)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
21、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在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洁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数日之间,心境为之一变,说明他在梅岭参拜过寺庙的高僧,心中得到了许多的慰藉(ji)。 7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此时正是正月,漫山梅花盛开,东坡精神为之一振,诗兴大发,又写下一首诗:“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
22、?”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
23、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天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在广东,他除经营军务之外,编篡整理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文集止止堂集。万历十二年十一月,戚继光被罢官,几经辗转,回到故乡蓬莱,三年后在孤独凄凉中溘(k)然长逝,享年60岁。 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
24、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甲 , 。 , 。”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乙 , 。 , 。” 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22、文中加点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25、)A缔听 慰藉(ji) B编篡 溘(k)然长逝C蜚荒 葱茏(lng) D苍凉 漩(xan)涡23、下面的5首古诗都是写梅花的,其中有三首摘自上文中的甲、乙、丙空白处,请你按顺序选出合适的古诗填在空白处。(2分)甲: 乙: A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B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C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D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24、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梅岭关隘“比我预想的要青春、 靓丽得多”?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25、文中既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
26、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 (4分)26、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7、微写作(10分)请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1)又过年了,许多中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收到了一些压岁钱,这些钱名义上是长辈送给孩子的,但常常被家长以各种借口收回了。中学生该不该自己保管压岁钱?请对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每个老师在学生心中都是最优秀的。请为你的一位老师写一段颁奖词。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生动。(3)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请通过你的所见所闻,写一篇日记。要求描写生
27、动具体。28、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50分)(1)苏轼在题西林壁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内容除了对“远和近”的理解外,还含有“世间的奇迹,你不曾发现”的意味。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你不曽发现的内容。请以“世间的奇迹,你不曾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除诗歌为文体不限。(2)2015年伊始,上海市宣布今年取消GDP目标;北京也把限制人口规模作为今年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两个城市的做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
28、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律诗(或五言律诗) 2,4,6,8 32、c 3、d4、相同点: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高。不同点:沈诗用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衬托蜀道之高。李诗用山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依傍着马头升起衬托蜀道之高。(意对即可)5、B6、C7、C8、D9、精细的食物 布衣 官宦10、赞成或反对1分,解释“留意于物和寓意于物”的含义1分,(解释正确,前面的赞成或反对方给1分,无解释或解释不对不给分)谈理由(可以从危害)2分, 言之成理便可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
29、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蜡制的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生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那么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
30、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它,等到消失之后就不再记挂它了呢?”。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
31、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311、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译文】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
32、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12、(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2) 劝学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4)其叶沃若 其黄而陨 13 D 14、C 15、 B16略17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18. 原因 表现19.D.20 C.21(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解析】根据第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本题新闻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一)报道的来源是否确切可靠,“综合多
33、家媒体报道”“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说明这个新闻并不是该报记者亲自采访,实地考察获得,可靠性不强;(二)报道的内容是否完整,从所供新闻内容看,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傍晚6点半左右)、地点(本市西北上空)、人物(目击者)、原因(出现不明飞行物)、经过等要素,内容相对完整;(三)报道者是否提供经过检验核实的证据,“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可作为证据,但新闻中并未体现出对这些证据的检验或核实;(四)这则新闻是否有其他意图,“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表明该则新闻报道有为“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做广告的意图。考生可依据以上四个方面组织自己的答案,表达要准
34、确、逻辑要严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2D23、甲C 乙B 24、答案:主要运用对比手法。(1分)先以想象中的“荒山秃岭、荆棘丛生”,“狭窄陡峭、凹凸不平”与亲眼所见的“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平坦得多”进行对比(1分);再用唐代以前的“羊肠小道可供人行”与唐张九龄奉旨开通驿道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明清时期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荣景象进行对比(2分)。25、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分析能力,第段中有“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后面举例说明如果只有文人苏轼,则照应不周,戚继光是儒将的代表,举两例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答案:(1)因为苏轼和戚继光是两个朝代的人,选用不同朝代的例子,表现出贬官文化历史久远;(2分)(2)因为苏轼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选用不同身份的官员表现出贬官文化涉及对象广泛。(2分)26其一,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使文章首尾衔接,浑然一体91分)。其二,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梅岭深厚的文化的关注、热爱,想进一步地体悟、消化。(2分)其三,使文章言有尽意无穷。(1分)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