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东省桂山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 史 试 题一、 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新确立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2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C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
2、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地主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农民土地私有制4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 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B 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 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D 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5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B资本主
3、义萌芽开始出现C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6“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表明徽商( )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 B注重扩大商业资本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 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7“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国专。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主张重农抑商 倡导以法治国 力求社会稳定 维护农民利益A B C D8 在19世纪6、70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着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等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A苏州 B北京 C上海 D广州9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4、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 民族富强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实现民主政治 D 实业救国10 下表是对19021919年国内农垦公司的数据统计:19021912年19121919年农垦公司总数59家100家资本总额286万元1245万元下列对农垦公司在19121919年获得迅速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的推动是其发展原因之一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其发展C 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D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11932年广州一家民
5、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广州地处沿海,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12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下列事件最能佐证这一史观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的开辟 C巴黎公社革命 D欧盟的建立13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
6、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 法国B 荷兰C 西班牙D 意大利14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 )A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B 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C 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1519世纪ww w.ks 5u.c om末20世纪初,导致石油开采量大幅度上升的因素不包括( )A 内燃机的发明 B 汽车的发明 C 化学工业的建立 D 火车的发明16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
7、,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 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 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C 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 提倡超前消费,不赞成勤俭节约17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表明,邓小平基本肯定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体制 D 优先发展重工业18 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8、。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 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 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 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19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 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 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 农村的“左”倾错误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0 中共党史专家杨奎松教授认为发动“大跃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个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这种“民族
9、悲情意识”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政权B 近百年来国家积弱受人欺凌C 中苏关系的公开破裂D 中国的统一大业尚待完成21 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6、70年代曾经是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含的含义( )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昭示了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A B C D 22 下图是根据广东某地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选项是( )A 19491955年亩产量不高是由于建
10、国初期国民经济未能恢复B 1958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并由于改进了农业技术和设施,再加上风调雨顺,所以该年实现了大丰收C 1961年亩产量与1958年相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来临D 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23 有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A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 掀起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D 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24“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
11、蛋的”这一现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 )A 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25 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身穿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 政治观念B 审美情趣C 生活水平D 改革开放26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大学生择业目标(部分),从中推出的结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发表时间调查范围择业目标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1994年广东金融和外贸部门自办公司三资企业1995年西安国有大中型企业商贸金融行业三资企业1998年上海商业与经济工作政府部门党政机关2001年全国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小学校2002年北京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科研单位A 改革
12、开放的不断深入 B 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27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此后,中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其根本目的是 ( )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 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8下列对于我党历史上几次重要会议的中心任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C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3、来D“十四大”: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9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外资流入中国放缓,但中国对外投资却快速增长,“资金和搭载在资金上很多的要素,开始真正的双向流动”。与上述现象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的A 经济建设取得成就B 对外开放深入发展C 国际金融体系建立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30 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下列有关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从城市化发展模式方面看,小城镇迅速崛起 从城市化类型方面看,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中
14、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A B C D 二、非选择题:2小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31(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面是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人物访谈”素材访谈时间:2011年1月28日访谈地点:粤北某县某乡某村访谈对象:李根生,男,80岁。一生在家务农,勤恳本分,对土地感情至深。访谈主题:农家春联折射出的历史变化春联序号李根生年龄春联内容125岁互助合作力量大,左邻右舍情谊长。230岁无奈一年辛劳苦,得尝两日饭菜香。347岁地主农民无所谓,改革开放新社会。450岁当年曾分田当家做主,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579岁国强民富城市乡村已小康,时代进步衣食住
15、行变了样。(1)材料中前四副春联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8分)(2)找出春联中所反映的李根生当年不同的劳动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劳动态度的时代背景(原因)。(12分)(3)根据第5副春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4分)3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打破“西欧中心论”的历史观,形成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
16、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现代化史观”流行。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7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1分)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