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作者简介朗读全文,正音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堪()佁然()俶尔()翕()忽差()互 悄怆()幽邃()龚()古hunlichyknychxcqio chunsun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2、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积累字词水尤清冽(清澈)以(因为)其境过清(冷清)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全石以为(把作为)底为坻(成为)斗(像北斗星一样)折蛇行卷石底以(而)出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岸势犬差互(像狗的牙子那样互相交错)自我检测一、翻译下列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泉在那里。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译文: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
4、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逗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那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作者生动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表现作
5、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动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优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之后的失意孤凄之情。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发现了小石潭。2、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晰,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树鱼水源头岸势4、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石底”、“水尤清冽”5、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6、)“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情:“乐”、“清”本文不到200字,却写了潭、树、水、鱼、源头、岸势等,内容丰富。描写细致、生动,特点突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行文呼应,结构完整。你能就描写的角度、技巧、语言运用、行文结构等说说他的美丽吗?写景的角度: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绘色“青树翠蔓”,以人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流水的清脆悦耳是采用近义的色彩直接着色,“清”与“翠”都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绘形A、“全石以为底为岩”,曲曲折折,交互
7、错杂,形象生动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C、“斗折蛇行”,是绘水形 “犬牙差互”,是绘岸形”绘影“日光千彻,影布石上”,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日光艳丽明朗,鱼影越发鲜灵滋润。绘神“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点面结合“全石以为底”(面)“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点)由面到点,有序体现作者感知远近交错“闻水声”(远)“坐潭上”(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展现了小潭的景致动静互衬“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静)“俶尔远近,往来翕忽”(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虚实相生“潭中鱼可
8、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文章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游踪来去的照应“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来)“乃记之而去”(去)一“来”二“去”,完整反映游览的过程,首尾圆合方位上下的照应“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坐潭上”(直接表明作者位置)一“上”二“下”,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范围之小景物分合的照应“隔篁竹”“伐竹取道”(分写竹)“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分写树)“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合写竹树)一分一合,清晰再现潭上景物可见潭的幽僻风貌环境明暗的照应“隔篁竹,闻水声”(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明)“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明暗相应)一“明”一“暗”,逐次展现所感的内容,强调环境的优美或冷寂。语言的乐感整散杂糅长短交错总结:写景的角度:绘声、绘色、绘形、绘影、绘神写景的技巧:点面结合动静互衬虚实相生行文照应: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语言乐感:整散相糅长短交错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