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1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剪刀等。教学过程:
2、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课件出示小精灵:大家好!我是晶晶,森林就是我的家,欢迎你们!课件出示: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叶、花朵一片迷人的景色。师: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的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了房子、蝴蝶、蜻蜓这些图案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生2:我发现了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比如空中飞舞着的蜻蜓、蝴蝶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3、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一)观察体验,感受对称。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1)【出示蝴蝶、房子、蜻蜓等图片】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蜻蜓图:以蜻蜓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房子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4)教师小结。这些图形的
4、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课件演示)【板书:“对折”“完全重合”】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像图中的蜻蜓、蝴蝶、房子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图形。【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蜻蜓等图案,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3)欣赏对称
5、的图形:建筑物、京剧脸谱、雪花、民间剪纸【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操作体验,认识对称。1.教学例1。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剪出其它图案吗?(1)学生操作活动 (2)集体展示评价【设计意图:实践操作应该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活
6、动为主线,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2.认识对称轴。师:你们知道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什么吗?(生说师板)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师板演画对称轴的方法)(1)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2)交流评价。【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
7、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三、游戏巩固,运用新知。师:小精灵晶晶要带大家去森林中的数学王国去玩,大家高兴吗?闯关游戏一:猜猜看“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图案吗?”(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闯关游戏二:火眼金睛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下面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3)教师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设计意图:经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判断对称图形了,能感知对折的折痕,并且通过观察思考,学
8、生已经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闯关游戏三:小魔法师“这些图形少了一块,你能找到吗?”(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闯关游戏四:终极挑战你能帮这些图形找到另一半吗?小组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设计意图: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四、归纳总结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
9、”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
10、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11、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五、板书设计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