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周长教学2教学过程设计出示图(课件)(一)复习导入(课件最好能做到两个人以同一速度跑)两名运动员分别沿着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和直径为100米的圆的路线骑车比赛。问:1、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实际就是沿着正方形的什么跑?正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2、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C=4a3、正方形的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4、沿着圆形的路线跑实际上是沿着圆的什么跑?质疑: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00米,圆的直径是100米,两名运动员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谁先回到原出发的一点呢?这只是一种猜测,到底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新的知识。上完这节课
2、后,我相信同学们都会解答这个问题了。(板书:圆的周长)(二)教学新课1、认识圆的周长。(1)学生拿出学具中最大的圆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指名到讲台上摸一摸,注意起点、终点。)(2)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2、化曲为直,创设情景,引发求知欲。(1)我们想知道你课本的周长怎么办?生:用直尺量出课桌的长和宽。(2)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方便吗?为什么?生:不方便,因为直尺是直的,而圆的周长是曲线围成的。(3)用什么办法化曲为直测量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讨论。谁来说一说?用围的方法。指名演示。(板书:围)问:要注意什么?用滚的方法。指名演示。(板书:滚)师: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吗?师:当
3、我们要测量较大的圆的周长的时候,这两种方法就变得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出一种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3、找关系,推导公式,探求新知(重点和难点)。(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呢?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问:哪个圆的直径长,哪个圆的直径短?拉开周长,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与直径有关。)板书:圆的周长直径(2)是不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那样存在着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呢?同学们今天也当一次数学家,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规律,能发现什么规律。拿出你们的学具圆,汇报一下,直径分别是几厘米?(1厘米、3厘米、10厘米。)同学们动手利用手中学具
4、用围或滚的方法量一量圆的周长,并算一算,找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四人小组合作测量,看哪一组量得准,算得快。结果填在表格中。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周长C(厘米)直径d(厘米)周长直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1310把其中一组的结果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电脑演示上面滚的方法,测量直径是1、3、10厘米的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师: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为什么我们算的不一样呢?因为我们的测量有误差。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这个固定不变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师: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这个问题了。你知道最早发现圆周率的是谁吗?课件
5、放录音:大约2019年前,我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大约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就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果比国外数学家至少要早一千多年。身为中国人,应为之自豪。板书:3.14159263.1415927之间后来人们发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板书:无限不循环在计算时,只取它的近似值,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即3.14。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已知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同桌互相说一说。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C=d已知半径
6、怎么求圆的周长呢?板书:C=2r问: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4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同位自学课本P100页例1。指名板演,并说说思路。三、巩固发展。1、计算复习准备中的骑车比赛一题。回答谁先返回原点。2老师用绳甩小球。算一算小球转动的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绳长5分米)学生算一算。3、填空题。(课件演示)(1)一张直径为8分米的圆桌面,要在桌面的周围镶上金属边,共要金属边(25.12)分米。(2)一个钟的分针长1.5分米,这根分针的尖端移动一周长(9.42)分米。(3)圆的周长总是他的直径的()倍。(4)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4、看谁最聪明。(课件)我国古代的读书人
7、,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8、: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让学生计算出这个圆的周长,然后课件把这个圆变成一个半圆,让学生思考:这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半圆的课件最好先闪烁半圆的曲线部分,再闪烁直径,这为了突出半圆的周长是由半圆的曲线和直径组成的)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
9、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四、总结。(课件)“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