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C)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解析:材料“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反映了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井田制的破坏,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个体小农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2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已
2、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D)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解析:本题以农业中的“犁”的出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同时近年又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佐证,D项正确;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需要实物佐证,B项错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礼器,C项错误。故选D。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体现这一历史
3、特征的有(A)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公室将卑,大夫皆富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往 天不变,道亦不变A B C D解析:“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兴起,所以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瓦解,公室地位下降,卿大夫地位上升,所以符合题意;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瓦解表明“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往”,所以符合题意;“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法属于拒绝变革的顽固保守思想,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实际,所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4秦律规定,居民迁居,要申请办理更籍,否则就成为“阑亡”(无通行凭证而逃亡)。“捕阑亡者”,政府有赏。秦国加强户
4、籍编制的背景是(B)A贵族分封制度瓦解B兼并战争需要保证国家财政赋役的实施C君主专制制度建立D法家“轻罪重刑”的治国思想深入人心解析:秦国国内的居民迁居和贵族分封制的瓦解无关,故排除A项;如果人民出现了“阑亡”就会导致政府控制的人口减少,从而减少政府的赋税收入,所以“捕阑亡者”的背景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需要保证国家财政赋役的实施,故选B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统一六国以后,故排除C项;题干内容无法体现法家“轻罪重刑”的治国思想,故排除D项。5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
5、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B)A大量自耕农出现 B土地兼并加剧C有效保护非耕地 D田庄经济产生解析:根据题意,从汉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税收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看,加剧了土地兼并,B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相反,土地兼并会导致大量自耕农的消失;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出田庄经济的特点,D不正确。6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C)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目的是维护土地国有制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D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产量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材料介绍了
6、唐代的均田制。封建社会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此制度的目的是稳定和发展农业经济,依据材料确定答案为C。7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宋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到宋真宗时人口增加,土地开辟很多,百姓康乐,说明这种土地政策在一定时间内解放了生产力,也就是说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A正确;B、C说的是消极影响,
7、而题干说的是积极的;户口增多,并不代表是自耕农增加,排除D。8宋代的户籍有主、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发展程度,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C)A交通较为发达 B经济较为发达C土地兼并较弱 D人口较为稀少解析:“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说明农村地区主户较多,拥有土地的人数较多,小农就多;主户较少,土地集中就较为严重,所以,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土地兼并较弱,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交通无关,排除A。主户所占比例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程度,与经济发达与否无关,排除B。主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
8、映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反映出人口是否稀少,D错误。9. (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D)A增加财政收入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见佃户在两熟的淮南,可以获得小麦的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当然生产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故选D。10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
9、免粮”的口号。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这表明(D)A“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B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C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解析:从材料“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中可以看出,“更名田”的实行,实际上是清政府对明末农民业已夺回藩王所占庄田事实的承认,这表明农民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材料强调的是农民战争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故B项排除;“更名田”是清初采取的一种局部分配土地的政策,并没有接受“均田免粮”的思想,故C项错误。11西汉文景时期,粮
10、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B)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汉代初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得到了贯彻实行,故排除A项;根据“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故选B项;汉初粮价低的原因是粮食增产,社会经济发展,材料没有反映粮价低对生产热情的抑制,故排除C项;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而非操纵税收,故排除D项。12下表中数据的
11、变化反映出当时(B)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A刑部职能得以强化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雇工维权意识增强 D自然经济已经瓦解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7211820年清代农村雇工案件数量日益增加,但不能说明刑部职能得以强化,故A错误;清代前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农民无地可耕,故农村雇工案件数量增加,故B正确;农村雇工案件不一定属于雇工维权性质,故C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
12、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着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
13、指出西汉农民的生活处境。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征? (12分)处境: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民生活贫困,处境艰难。特征:小农经济十分脆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耕农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障自耕农的地位? (14分)地位和作用:自耕农是古代中国历朝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保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措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奖励耕织,鼓励垦荒;减轻地租、徭役等,减轻自耕农的经济压力;实行地制改革,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如实
14、行均田制。解析:第(1)问,“生活处境”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归纳即可;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知识来作答。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有何重大意义?(10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牛耕逐步推广。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史实?(6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
15、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原理?(10分)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使私田大量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战国时期,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取代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秦国等国宣布废除井田制,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解析:(1)根据图片信息“铁锄”“穿有鼻环的牛尊”“铁口犁”,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牛耕逐步推广。结合所学回答铁制农具、牛耕出现的意义即可。(2)根据“废井田,开阡陌”可得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材料一中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使私田大量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引起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等国宣布废除井田制,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