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7第 二 课 时1.热爱祖国诗歌,课外积极主动地积累诗歌。(难点)2.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u核心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u串珠问题:1.一读:诗中哪两句是叙事?写了什么事?2.二思:诗中哪两句是写景?从中看出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的前两句叙事。交代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和孟浩然”,事件“下扬州”。由“故人”一词可知两人的感情很深。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
2、,故而说“西辞”。也为下文“孤帆尽”“唯见流”之后,诗人仍然久久伫立在江边,深情地目送友人做了铺垫。品析:铺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这两句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并不直接表达送别之情,而是借眼前的景色小舟消逝天际,只余下浩浩江水,来抒发内心无限的惜别之情。以景衬情,更显情之真切。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李白目送时间之长,两人情谊之深。衬托、寓情于景什么是寓情于景?把感情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的表达方法。寓情于景的作用有哪些?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答题模式:这句(段)话
3、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深情寄托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真挚感人,增强了感染力。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1题。品析寓情于景的手法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u核心问题: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一读:诗中哪两句是叙事?写了什么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叙事。讲的是诗人的好友要去扬州,诗人前来送行的事。u串珠问题:2.二思:诗中哪两句是写景?从中看出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写景。从中看出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黄鹤楼送孟浩
4、然之广陵叙事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西辞黄鹤楼 三月下扬州春日送别写景课文结构借景抒情依依惜别情谊深厚这首诗通过写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课文主旨推荐阅读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城阙(qu)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洛
5、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范云)国学诵读【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描写送别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拓展积累本诗通过描写春天诗人送别好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好友依依惜别之情和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叹之情。教师点拨:背诵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加强朗读,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达到背诵的目的。背诵这
6、首诗。参考答案:故人:老朋友,指诗人孟浩然。唯:只。天际:天边。诗句意思:老朋友就要辞别黄鹤楼东去了。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故人西辞黄鹤楼 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参考答案:第一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第二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根据画面写诗句。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曾任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诗作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豪迈,被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等。积累。诗人与友人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原文略,见课本第34页。)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别情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描写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表达自己的开阔胸襟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韵味无穷。参考答案:诗人对友人说:如果洛阳的亲朋好友向你问起我,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