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语言运用。学了挑山工一课,你一定有许多感想,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挑山工说。赶快拿起笔来写一写吧!_能力节节高点拨:选择一个表达点,如赞扬挑山工,围绕挑山工的精神,有条理地写。示例:挑山工叔叔,你们走的路程长,用的时间却比游人少,而且肩上还挑着重物,你们天天这样,一定很辛苦吧。我今后也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做好每件事。二、课内阅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ssh)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bibi)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dngdn)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
2、3用“”画出这幅画的内容。4最后一句话中的“它”表面上指_,实际上指_。5“我”需要“它”的原因是什么?_“我”怕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走停停,用这幅画来激励自己。解释说明这幅画挑山工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三、课外阅读。_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持 特)别快,一目十行,囫(h)囵(ln)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花(废 费)了很多时间和(经 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x)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这样要比一用脑想,用心记味往
3、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书记不住,()因为记性不好,()因为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只是一味地多读书,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shui)地读书,()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本书,就想想这本书讲了什么人,有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不是而是既又1把短文第一自然段括号里不恰当的字用“”画掉。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第三自然段的括号里。不是而是 既又3陈正之之前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的原因是什么
4、?_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只是一味地多读书,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4陈正之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的?_5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_6给短文加上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横线上。示例:读书不能只图快,要多读几遍,理解所读的内容的意思,想想主要讲了什么,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认真读书,日积月累,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点拨:答案不唯一,可从内容、中心等角度来设置标题。四、片段练笔。课文描写人物时用到了外貌描写,请你也运用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注意要抓住人物特点。150字左右。点拨: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抓住最主要的外貌特征,并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例文:他,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时而忽闪忽闪,显得十分可爱,一会儿眼珠左转右转,显得十分机灵。高翘的鼻子下一张灵巧的小嘴,别看它小,从早到晚就数它最勤劳。最有特色的是他那西瓜太郎式的发型,走起路来忽上忽下,显得十分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