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44KB ,
资源ID:21145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14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政治: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2008一轮复习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政治: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2008一轮复习教案.doc

1、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具体要求 知识教学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联系的含义。 2.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运用事例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举例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针对若干基本事实,判断何为原因?何为结果?并列举若干互为因果的事例。(4)用实例表述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5)运用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具体实

2、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6)在分析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静止是相对的基础上,明确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7)结合实例,比较新旧事物,揭示事物发展的实质。(8)分析几个学过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说明规律的概念。 (9)比较说明规律与规律的表现、规律与规则的联系与区别。(10)列举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是客观的,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说明的问题(1)根据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说明几个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对几个世纪瞩目的当代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2)按照整体优化的原理,为办某件比

3、较复杂的事情设计一个方案。(3)根据辨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分析一两个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4)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5)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6)根据坚持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的原理,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 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点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进行唯物辩证法世界观的教育,进行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

4、科学的世界观。教学重点 (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4)规律的概念。教学课型: 复习课。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逻辑结构 (这个问题由老师讲述)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本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本书

5、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也是第一课内容的深化和引申。第一课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而本课侧重说明物质世界的辩证性,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第一课讲了唯物论后,第二课接着就讲辩证法,并将辩证法立足于唯物论的基础上,就是唯物辩证法。2.本课的逻辑结构 全课围绕一个中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分为三节。第一节是说明本课主题的逻辑起点,也是以后内容的理论前提,即正是由于事物的联系才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第二节是第一节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三节的“中介”。第三节既是第二节内容的发展,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归宿。在本课的八个框题内容中,可以

6、说第一、二、三、四、五、六框都是讲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七、八框是讲主观对客观的符合。所以说,三节在内容上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这条全书的主线。在本课的八个框题中,第一、二、三、四、五、七框的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第六、八框就是讲方法论,因而,也可以说全书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1. 本课的基本概念联系P47 因果联系P51 运动P60 静止P63 发展P65 新事物P65 旧事物P65 理论创新P70 规律P76 实事求是P79802. 基本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学会从整体上

7、把握事物的联系P475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606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6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6372;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7380;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关系。3.基本常识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表现P47;因果联系的特征P5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P5152;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P515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P555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P5758;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主体P596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以及判断新旧事物不科学的态度P6567;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的三点P6772;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及其人与规律的关系

8、P7779。三.教师讲解复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我们理解任何哲学观点,都应当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这一难点也应当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同时我们又必须肯定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办得

9、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2. 弄清楚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和联系。原因和结果不仅有严格的区别,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原因离不开结果,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见下面图表。 名 称原因结果含义不同引起被引起时间顺序不同先后地位不同主动被动作用不同动因结果联 系先行后续,引起与被引起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事物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和树立全局观点、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的重点。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并突出这个重点,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整体

10、与部分的关系是既区别又联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整体与部分互相区别。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二者不能混淆;地位和功能不同。(2)整体与部分互相联系。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立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变化也影响整体。(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区别:首先,含义不同。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请同学们想一想:“坐井观天”为什么被当作贬语来使用?用本课所学观点来解释,它主要在于混淆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部分当作了整体。 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

11、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其功能不同具有三种情形。联系:整体和部分互相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区别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区别。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部分就是部分。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联系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变化影响整体。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理解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关键,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运动观。物质和运动是

12、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个关系包括三点内容:(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 比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三个概念的联系或者说三个概念的共同点是: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三个概念的区别是: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13、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方法论。它对指导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意义重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述的。当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 7.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背景材料 新世纪的第一个清晨,北京等地出现了浮尘天气,这再次提醒我们:新世纪别忘了环保。据悉,

14、我国政府已将环保纳入新世纪战略发展规划,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 根据“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纲要明确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生态保护总体战略。规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重点抓好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对主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实施抢救性保护;二是对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三是对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积极性保护。 当前,我国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像阿拉善干旱、北京近年的沙尘暴,使这些地区

15、的百姓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甚至影响了国家形象,任其发展下去,势必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威胁到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因此,加强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必须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分布举例 考点知识 哲学常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三、角度分析提示 从政治角度看。 用哲学常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我国的

16、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才能“双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结果使生态环境面临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

17、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严重存在,这种做法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上,要将二者协调起来,某些地方政府重开发、轻环保的行为是只顾当代人的眼前利益,忽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是片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物质世界是永恒地变化发展的,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必须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现实发展的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地理角度看。可利用关于环境问题诸如沙尘暴

18、、荒漠化等知识以及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 7.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名 称规律规则区别含义不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性质不同规律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是客观的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是主观的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8.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它们都是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但二者也有区别,这可以

19、从以下五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者的基本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东西。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二者依据的原理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实事求是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的要求。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根据变化发展的

20、实际情况,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二者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青年学生来讲主要是逐步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二者的侧重点和各自的对立面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它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实事求是则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它的对立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

21、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观点。 9.关于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些观点在教材第二课、第五课都有较大的反映。尤其是在第二课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22、、“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理论创新,就是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继承一切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经济、政治、管理)。科技创新,就是在科技方面要有新的发明和创造,就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

23、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从理论上说理解创新这个问题并不难,难是难在:第一,学生缺乏历史对比,很难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的创新事业,对我们各方面的创新难以有真切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是极大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所创新。10.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向我们发出的伟大号召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因而,教材的许多课节都联系到这个实际问题,在第二课中尤其突出。第二课在“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框题中指出,“在旧知识时代,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

24、比较缓慢,人们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成的各种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原有的一些知识会很快地“过时”,吸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就显得异常重要。因此,学习将成为21世纪人们的终身需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四.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热点点击1.与人和客观规律的相互关系相关的热点问题(1)2003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

25、一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点击第一,规律是客观的,并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人们认识了引力规律和其他规律,就可以克服地球引力,使神州飞船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千年梦圆今朝,一箭飞冲九霄。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多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的不懈奋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参与这项事业的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仅用11年时间就突破

26、了载人航天技术,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2)从三峡工程蓄水、行船、发电成功看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热点 2003年6月1日9时,随着一声令下,三峡4个开启的泄水底孔其中的一个被关闭,标志着三峡蓄水下闸成功。几代人魂牵梦萦的“高峡出平湖”的景象,终于初现姿容。2003年6月13日上午,三峡船闸首次试闸试航成功。7月9日、15日三峡大坝左岸2号和5号电站相继发电成功。点击 第一,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既然人类在实践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说明原有的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二,适当作一些理论补充:一是客观事物有

27、相对稳定的一面,这给人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从认识主体看,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大脑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三是从认识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三峡工程蓄水、行船、发电成功就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3)从抗击非典的胜利看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热点 2003年6月24日下午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禁令和北京从疫区名单中除名。这意味着北京防治非典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标志着我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全部被解除了旅行限制

28、,并从疫区的名单中删除;标志着我国将恢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到我国任何地方旅行,开展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都将是安全的;标志着我国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点击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所以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非典的发生,给人们的卫生习惯带来了较大的改变,提醒人们特别要克服陋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我们还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防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

29、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与发展观点相联系的热点问题 热点 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讲话时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点击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胡锦涛的上述讲话就说明,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五、单元复习效果考评(另附)。六、本课知识结构简图(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