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一个人和一幅画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
2、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
3、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4、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教学重点: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
5、”,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粗犷闲适端详猎奇景致挽留山坳流溢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莫名其妙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第二
6、课时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四、拓展练笔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